新闻中心

昆医大附二院优秀毕业生余燕恰:我想用实际行动报答党和政府的关心

发布日期:2022-07-08    浏览量:4761

2007年,云南广播电视台都市条形码《封面》栏目中一位身穿红色上衣、背着书包在波涛汹涌的怒江上溜索上学的小女孩牵动了无数人的心。

那年,云南广播电视台都市频道发起了“为爱架起希望之桥”的爱心募捐活动。全国十一家媒体联动,各地人们纷纷捐款,3个月内捐款达100多万元。2008年3月爱心桥在布腊小学门前建成。小女孩的人生也因为这座桥的建成而改变。

2022年6月,小女孩从昆明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 第二临床医学院顺利毕业,如愿回到生她养她的家乡,成为怒江州人民医院的一名医务人员,用自己的专业为守护家乡人民健康、助推卫生健康事业发展贡献力量。

“在以前的日子里,我遇到了太多为我‘打灯’的人,没有他们,就没有现在的我,我非常感激他们。”她说,“在未来的日子里,我一定不会辜负学校的栽培,不断学习,努力用自己所学的知识为家乡卫生事业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同时我也会努力成为一名‘打灯人’,指引家乡的孩子不要在追求梦想的道路上迷失方向。”

人生因“爱心桥”而改变

 

16572632772994.png

画面拍摄于2007年,正在宽广而汹涌江面上艰难溜索的小姑娘名叫余燕恰,当时她只有六岁,在怒江州福贡县马吉乡布腊村布腊小学上一年级,而她学会溜索已经两年多了。这对溜索连通着家和学校,是她每天的上学路,也是她的生命线。

16572633307731.png

“我出生在怒江州福贡县的一个小山村,小时候家境贫寒,一直过着食不果腹的日子,家里的大人们总是告诉我读书可以改变命运,于是,我便每天盼望着我可以去上学读书。”余燕恰缓缓地说,“家乡有一条江叫怒江,只有一条长长的溜索跨江连接着我家和对岸的小学,于是我每天都缠着妈妈教我滑索,很快我就成为了村里年纪最小学会滑索的小孩,也如愿的去到对岸村庄的小学读书。至今,我仍能清晰地回忆起当时的情景,耳边是呼啸而急促的风声,身下是汹涌而咆哮的江水声,还有我剧烈的心跳声……”

因为媒体的报道,人们被宽广的江面上那个坚强的红衣小女孩所感动,纷纷伸出援助之手。2008年3月,由爱心人士捐赠修建的“爱心桥”建成。“在很多好心的叔叔阿姨的帮助下,我们那里有了爱心桥,终于可以不用再冒着危险划着溜索过江了,上学开始方便了很多。也让我开始知道外面还有一个截然不同的世界。”余燕恰感恩地说道。

脚步因“打灯人”而坚定

从那以后,越来越多的人鼓励余燕恰好好学习,并且愿意提供帮助。“这就好像原本漆黑的道路上多了一盏盏明灯,生活也不再那么苦涩,于是我更加努力地学习。”余燕恰笑着说。在家里坚定不移的支持以及社会爱心人士和热心组织的不断帮助下,余燕恰坚定知识改变命运的信念,努力学习,如愿走进大学的殿堂,也成为村里第一个走出大山的孩子。带着村里每一个人对她的期望,来到昆明医科大学,在第二临床医学院开始新的学习。

目标因“被关爱”而明确

余燕恰来到大学以后,在欣喜之余,很多问题也随之而来。因为长期生活在山里,一度不能很好地适应城市的生活,这让余燕恰感觉生活在城市之中很是笨拙,生活上陡增的压力让她无法适从;面对都很优秀的同学,面对那些怎么努力也无法消除的差距,让她陷入自卑;面对很难的书本知识,稍微松懈可能就会一落千丈的成绩,让她感觉天资太差,她只有不断努力,才能跟上同学们的脚步……面对这些困难,她有过很多彷徨和着急,希望四年时光赶快过去,让她能早日找到工作,早点为家庭减轻负担。

幸运的是,考入大学后,国家、学校、社会组织和家里一直在帮助她解决生活上的各种难关,来自党和政府、学校和社会以及家庭的关心关爱给了她一直走下去的力量与机会;学校里老师和同学们的关心友善,细心地维护她的自尊心,从不吝啬施以援手。“我在这样充满爱的环境下,度过了大学四年,我很开心也很感激。”余燕恰满怀感激地说。 

六月份,余燕恰要毕业了。毕业前夕,在学院开展的就业“面对面”交流时,瘦小、略显羞涩、不善言辞的余燕恰表达了自己想法。她有强烈的想回家乡就业的意愿,一直在等待家乡的岗位,其他的一概没考虑过,为此错过了很多招聘机会。大家被余燕恰这份知恩图报的坚定而感动。在后期的工作中,学办主任张维老师亲自对接余燕恰、娜丽妮、和恒刚等怒江籍同学,帮助他们修改简历,学校副校长王贵义一行前往怒江州开展访企拓岗促就业专项行动时,带着这几个同学的简历访企拓岗,向用人单位重点推荐。如今,余燕恰成功被怒江州人民医院录取,即将以实际行动为家乡的建设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16572633788815.png

“如今,我如愿以偿,在怒江州找到了一份稳定的工作。今后,我会用实际行动帮助家乡的孩子相信读书可以改变命运这句话,为家乡更好地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余燕恰坚定地说。

人生因爱而温暖,世界因爱而灿烂。余燕恰的人生因“爱心桥”而得以精彩,因党和政府的关怀而更加温暖,相信在今后的道路上,余燕恰会以实际行动将这份关心关爱延续下去,在建设家乡的过程中,不断温暖更多的人。


文图:学生工作办公室  毕业生余燕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