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庆祝建院70周年之薪火传医德】近百年跌宕人生 七十余载行医育人——纪念20世纪云南现代医学开拓者蓝瑚

发布日期:2022-07-18    浏览量:10832

16581264254342.png

蓝瑚,男,1915年11月8日出生于河北省昌平县马池口村一个书香门第的家庭。2014年12月2日去世,享年100岁。蓝瑚教授是中共党员,中国民主同盟云南省常委,云南省著名的外科学家、医学泰斗。在长达70余年的从医、执教生涯中,大爱无疆,严谨治学、无私奉献、以身作则,影响了我院和我省一代又一代年轻的医学工作者。蓝老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热爱中国共产党,忠诚于党的医疗卫生和教育事业,以高度的责任心和精湛的医疗技术挽救了无数患者的生命。他辛勤耕耘、深入农村基层,把关怀、健康和幸福送到了一个又一个的家庭。他不断地开拓进取的精神和高尚的医德医风为人们所传颂和敬仰,为我院,我省和全国培养出大批医学技术骨干,对医学事业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

16581264401335.jpg

1980年以后,蓝瑚被选为卫生部医学科学委员会委员,高等医学院统编教材委员会委员,1983年参加编写“局部解剖学”教材。1993年中华医学会总会授予蓝瑚资深会员的称号,是云南省唯一获此殊荣的学者。1987年受云南省卫生厅委托,主编《普通外科诊疗常规》,1990年应云南科技出版社之约,主编《手术失误及处理—普外分册》。从1978年起担任中华医学会云南分会主办的《云南医药》与昆明医学院主办的《昆明医学院学报》的主编。首批获得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知识分子”荣誉称号。2006年7月,91岁的蓝瑚教授荣获云南省首届“兴滇人才奖”,受到省委、省政府的表彰。

16581264538003.jpg

蓝瑚教授的人生历程,学医和行医占了绝大部分时间。从一个农村孩子到赴法留学;从医师、教授、外科主任到学部委员;从一个爱国的学生到民主同盟的盟员、中国共产党党员、全国政协委员;先后培养了39名硕士生,兴办多种专业技术学习班,为全国、全省培养了数千名外科骨干,其中后来很多成为全国知名专家。他在繁重的医学教育、科研和临床工作之外,笔耕不辍,撰写了《外科手术失误及处理》《局部解剖学》《诊疗常规普外手册》等专著。为云南省医疗卫生事业和医学教育事业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少年医学启蒙 励志科学救国

蓝瑚的祖父蓝枚是清末一个秀才,深厚良好的家学渊源使蓝瑚自幼就受到了家庭良好的影响,六岁开始接触新学、语文、算术、英文。祖父疼爱但不娇惯他,经常教育他要尊敬父老乡亲。正是祖父这种修身立德的作人原则影响了蓝瑚,在他幼小的心灵里就深深的种下了“爱人”的平民情结,能平心静气地待人处事、治学行医和执教。蓝瑚聪明好学,小学时期,在班级上成绩名列前茅。中学阶段,在蒙师降慕和影响下对生物学课程很感兴趣,喜欢运动,爱打网球,培养了他做事灵巧善断和健康的体魄,对他后来发奋读书及能长时间坚持施行临床手术都有极大的帮助。

十一年曲折留法之路奠定医学根基

1932年蓝瑚选择升入北平中法大学附属高级中学学习理科,1934年暑假高中毕业,蓝瑚以北平市高中毕业生会考高分,考上中法大学医学预科班,之后蓝瑚努力学习,以毕业考试第一名的成绩获得了公费留学法国的名额。1936年8月10日,中法大学应届公费留学学生一行15人从上海出发,于1936年9月9日辗转抵达里昂,蓝瑚从此开始了他求学的新阶段。1936年至1939年,蓝瑚在法国里昂大学医学院顺利完成了医科一、二年级的功课。在第三年级第一学期,蓝瑚经推荐,通过笔试口试后,进入圣艾蒂安市立医院外科任住院医师,学得了很多临床理论和实践技能,受益匪浅。1942年6月,蓝瑚在米莱教授指导下完成的毕业论文顺利通过并获得医学博士学位。在法国留学的六年里,蓝瑚学到了许多医学知识与技能,也学到了许多法国社会的伦理知识,米莱教授对他一生的行医之路影响颇深。

毕业后,因当时二战形势正紧,蓝瑚除继续留在圣艾蒂安市立医院做完他的第三、四、五年的住院医师工作外,还参加盟军的战地急救和野战医院工作。直到1945年暑假,他才去到巴黎与里昂中法大学的同学们一起于8月15日乘飞机回国。从1934年入中法大学医学预科算起,到1945年学成回国的这11年,奠定了蓝瑚七十余年行医的坚实基础。

 苦下功夫让附二院胆道外科从无到有

16581265287320.png

回国以后,蓝瑚、石毓澍、李念秀(蓝瑚的夫人)被分配到天津市立第三医院,分别担任医院的外科、内科、妇产科主任。抗日战争胜利后,该院以敌产没收改为市卫生局的医院。蓝瑚从此开始了为祖国人民服务的临床生涯。

1947年10月,应云南大学校长、国内著名数学家熊庆来教授邀请,到云南大学医学院任教,讲授解剖学,同时在云南大学附属医院的临床外科工作,直到1950年云南解放。

50年代到60年代,蓝瑚与夫人李念秀(任妇产科主任)到云南后的几年,开展了头部颅顶骨折穿颅术,颈部的甲状腺瘤切除术,胸部的乳房癌摘除术,腹部的肝癌剖腹术,生殖系的大阴唇瘤摘除术,胎儿先死碎颅术,泌尿系的膀胱肿瘤摘除术,肝门部的肝门湿疣刮除术,上肢肘关节成形术,脊柱的脊柱炎植骨术,下肢的骨折钢丝固定术,胃大部分切除术、左或右半结肠切除术、肾切除术、肾上腺切除术,肾上腺切除+腰交感神经切除术、青年人的栓塞性脉管炎,硬膜外血肿清除术等手术。

1957年蓝瑚加入中国民主同盟,作为中国共产党的同路人,他始终要求自己要与党肝胆相照,他对中国共产党的信念从未动摇。

1962年原“昆明市工人医院”由云南省卫生厅和昆明医学院接管,正式更名为“昆明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兼具医疗和教学功能。

接管前医院仅设有180张左右的病床,外科30张床位,只能开展一些一般性的下腹部手术,更多收治的是一些疗养和康复期的病人。

对这样一个刚改型过来的很小的教学医院,当时的云南省卫生厅党组和昆明医学院党委,却派来了时任云南省卫生厅人事科科长重要职务的高一萍来担任院长,并把罗应昌主任和他所在的云南大学附属医院的内科学基础教研室及相应临床内科教医师团队和蓝瑚教授及他所在云南大学附属医院总论外科学教研室及所属临床外科的教医师团队,整个调到昆明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下称附二院)负责组建附二院的内、外科教研室并开展相应的临床内、外科工作。

高一萍是延安时期八路军总医院护理部的护士长,久经革命和医疗管理实践的锻炼,有很强的党性和很高的医疗管理水平。在高一萍院长的领导下,蓝瑚教授和他从附一院带来的这个教医师团队解放思想,在一个更大的业务范围内,抓住机会,大展身手,积淀多年的理论和技术储备一下激发了出来。

蓝瑚教授是人才培养和学科建设的导师,是优秀的医学教育、医学临床实践的专家。

医学教育

蓝瑚教授初到云大附属医院工作时,还没有外科适用的教材,他就自己动手翻译和编写局部解剖学和总论外科学讲义,作为给学生和科室医生授课的教材。他不辞辛苦的给学生讲课,有时晚上还给科室的医生讲解并讨论。因为年轻医生倒班的原因,有时只能到两三个人,他也照样的讲解,真正作到因时施教,诲人不倦。

16581265467948.jpg

对于年轻医生有时遇到病人提出的难题,他教给他们如何善处,如何查找文献和请教他人,并嘱咐一定要追踪观察,负责到底。年轻医生们从这一追踪观察,研究和学习病例的过程中,学到了一种临床上非常有用的自学和临床思维方法,受用终身!他把“鱼”和“渔”这一复杂的关于实现学生终身自我教育的重要教育目标,就这样深入简出的教给了年轻的医生,不愧是医学教育学的“大家”!

人才培养

蓝瑚教授一生,为二院、全省甚至全国培养和输送了大量的医学临床和教学人才。

作为综合性的大外科主任,蓝瑚教授高瞻远瞩,首先注重科室医生的培养和人才储备。从住院医生抓起。经院领导同意,按蓝瑚教授的建议,在附二院外科率先实行住院医生24小时负责制和总住院医师制。先从时间、导师和责任上保证了住院医生的临床学习和历练,也保证了上级医生能随时找到他们对其临床工作进行检查和指导。遍观全省,那时的云南,还没有任何一家医院是这样运作的。

蓝瑚教授主持的查房正规且严格。跟随蓝瑚教授查房,一到床旁,蓝瑚教授就伸手接过病历牌,然后由管床医生汇报病情,也就是经典的背病历,考查管床医生的临床工作,对病人病情的掌握,临床思维和努力程度。查完病人,分析完病情后,有时蓝瑚教授就直接口授该床病人的当天查房小结和重要医嘱,完整记录下来,经蓝瑚教授审阅修改后签字,那就是一则规范的主任查房记录,对住院医生有很强的现实示范作用。

对中年骨干医生,还在云大医院普外科时,蓝瑚教授就给这个团队中的骨干医师确定了专业方向。来到附二院后,大家目标明确,就是要加强和健全附二院外科,铆足了劲要把自己将要从事的专业突上去。与此同时,分别把段体武和施家惠医生送到上海进修烧伤和整形。

随着各类病人的增多,综合性的大外科形式已不适应临床多学科病人的需要。在蓝瑚教授的领导下,首先由送去上海广慈医院烧伤科学成归来的段体武医生主持,在附二院新建的烧伤楼成立了云南省第一个烧伤病房(科)。后来在省委和省卫生厅的直接关心下,在蓝瑚教授亲自主持和段体武主任的努力下,成功地救治了因抢救贫下中农财产导致大面积烧伤的伤员袁荃珍同志,此例的成功抢救,得到了省卫生厅的表彰。

到90年代,烧伤病房再次升级,成为云南省烧伤中心,在全国最佳烧伤科医院排名前十。跟随烧伤科成立的脚步,附二院大外科又陆续分出了骨外科、泌尿外科、胸外科、整形外科等,他们的主任劳汉昌教授和徐鸿毅教授后来都是云南省该专业学科的领军人物、知名的外科专家。劳汉昌教授开展的小儿麻痹后遗症畸型矫正、脑瘫畸型矫型术享誉全省,并率先在我省开展了成人脊柱畸型矫正术和老年骨质疏松的治疗。以徐鸿毅教授主持的附二院泌尿外科为基础,后来又成立了云南省泌尿专科医院,2007年他们开展的“原位尿流改道临床应用及基础系列研究”、2014年开展的“泌尿外科微创诊疗技术的研究及临床应用”和2017年开展的“膀胱癌综合诊疗理论和技术创新及临床应用推广”等三项技术先后获得云南省科技进步奖一等奖,为云南省的医学事业作出了十分杰出的贡献。

临床实践

蓝瑚教授手术做得都非常好,参观学习他作的手术无不深受教益和启发。

长期以来,蓝瑚教授亲自主持和参加了各类复杂病例的会诊及疑难的肝门胆道再次手术的设计和实施,并成功地多次帮助各级医院的医生解决他们遇到的胆道和尿路意外损伤的难题。

16581265679691.jpg

一次,一家基层医院遇到一例生命垂危的急诊患者,他的膀胱创伤性完全缺如,双侧输尿管高位损伤,尿道切断后挛缩,严重的尿性腹膜炎,损伤性,中毒性休克。主管医生束手无策,请蓝瑚教授紧急会诊抢救。

这是一例因操作意外发生的损伤,要做一次非典型性的创伤修补、尿路重建和尿道处理的急诊手术。外科医生都知道,管道器官多元,多处,复合性损伤处理的难度是非常大的,手术失败的机率也很大。蓝瑚教授精心设计,采用两期修补,输尿管外置及多处引流的办法,在紧急情况下挽救了病人的生命。

省内一些地区一些意外的损伤如工伤,交通伤,医源性意外伤等疑难病例,蓝瑚教授经常出差会诊,抢救和治疗。可以毫不夸张的说,蓝瑚教授为医治病人和带教学生,走遍了云南的基层。在云南省内,到处都可遇到蓝瑚教授治愈的病人和教过的学生,病人们都以接受过蓝瑚教授的成功治疗为幸,医生们也都以曾经当过蓝瑚教授的学生为荣!

 团队攻坚

50年代中后期到60年代初,蓝瑚教授带领他的团队成功地开展了胰腺癌根治(即胰十二指肠切除)术、甲状腺癌根治术、乳腺癌根治术、胃癌根治术,在肿瘤外科和胃肠外科疾病的手术治疗上迈出了重要的一步。

然而,当时临床上还面临着两大死亡率很高的难题:一是晚期肝硬化导致的上消化道大出血,二是大量的胆道术后残余结石患者。后者主要原因是术中结石未能取净,残留在胆道,或结石的病因未能解决,很快再长结石。残石和再生结石往往导致术后反反复复发生高热、黄疸、中毒性胆管炎,胆汁性毒血症。文献报告死亡率高达75%以上,再次手术难度大、风险高,治疗费用大得惊人。个别病人虽经反复手术达五六次之多,也不能治愈,使得一些医生面对此类病例都束手却步。病人痛苦不堪,家属面临经济上巨大困难的窘境,解决病人诊断和治疗的重任,摆在了他们面前。当此之时,蓝瑚教授提出,作为一个省级和教学医院的外科,面对兄弟和基层医院转来我院的肝硬化和胆道疑难或术后效果不好的病例,我们怎么也不能再把病人推出省外。“我们要面对胆道疑难和再次手术这一艰巨的外科课题!”1978年,省卫生厅批准了在我院外科成立以蓝瑚教授为主任的肝胆研究室(后升级为云南省肝胆研究中心),蓝瑚教授开始招收研究生。在蓝瑚教授的领导下,以胆道疑难和再次手术、肝硬化、门脉高压、上消化道大出血为重点,研究室制定了科研计划,建立了动物实验室和生化实验室,开始了收集资料、动物实验、总结原有病案、积累新病例的基础研究工作。同时,派出医生外出参观、学习,邀请外面的专家来我院交流和指导工作。要攻克“胆道疑难和再次手术”难题,第一关就是病理学和解剖学诊断。产生胆道残石的原因,残石存在的位置和大小、数量,胆道畸形的形态、部位、程度等,都是取得再次手术成功必须了解和掌握的重要因素,而这就需要有一套清晰完整的胆道解剖造影检查图片。当时,获取这种资料的胆道造影术在省内没有任何一家医院开展,我们甚至都没见过如何操作。这时,我院外科团队和内科,在没有外院帮助的情况下,克服种种困难,先后完成了我省首例肝穿剌胆道造影术(PTC)和首例逆行胰胆管造影术(ERCP),令人信服的解决了胆道梗阻病变以上和以下胆道残石、畸形或肿瘤的诊断问题。与此同时,外科与放射科合作,经过反复多次的研究和实践,又在省内率先成功地开展了“高选择性肝动脉造影术”,把早期肝癌的诊断大大向前推进了一步。这三项临床上关键的诊断和治疗技术的开展,将我省肝、胆、胰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水平提高了一个技术层级,达到国内先进水平,获得了国内同行的认可,并分别获得云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更重要的是为我院胰腺和胆道再次手术的开展提供了术前诊断、风险评估、手术设计、术前准备的依据,使常见多发的胆道再次手术得以在我院大量成功开展。

16581266126948.png

在蓝瑚教授的指导下,1998年王炳煌教授团队的肝剖开肝内各叶段胆管治疗复杂肝内胆管结石并狭窄的手术方法研究获得云南省科技进步奖一等奖。在蓝瑚教授的指导下,张炳彦教授亲力亲为、全程组织,完成了医院首例肝移植。

光荣入党

1978年改革开放,时任昆明医学院副院长的蓝瑚递交了入党申请书,并且以实际行动争取早日成为一名中国共产党党员。此时,昆明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成立普通外科研究室,招收硕士研究生,同时筹备扩建新住院部,增加外科病房。蓝瑚全力以赴地带领科室的医护人员忘我地投入到新的创业之中,也展现了他执着努力争取加入中国共产党的决心和实际行动,经过党组织的考验和认可,终于在1980年1月蓝瑚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这一年,他已经65岁了。

16581266415031.jpg

入党以后,蓝瑚自觉地把医生和中国共产党党员的身份融合在一起。一个病人从诊断到治愈出院,每一个环节都要求准确无误,凡是他能做的他都去做。尤其是普通外科的临床工作,从不拒绝会诊,有时会诊完还参加手术。年逾八十都经常参加科室及全院会诊。

作为一名中国共产党党员,蓝瑚坚决拥护改革开放,充分利用他曾在法国留学的人脉关系,在促进中法两国医学界的交流与合作中,做了大量有益的工作。通过陪同医学院领导三次访问法国,与波尔多第二大学、里昂第二大学、巴黎第七大学分别建立了校际关系。

 医学界的泰斗

从百年沧桑的岁月中一路走来,蓝瑚教授淬炼成为云南医学界的光辉榜样、国内的医学泰斗。他心里装着的是他热爱的党的医药卫生事业,众多的病人和需要帮助的人,具有高尚的平民情结!

一次,一个内科的清洁工周大妈,亲戚患阑尾炎慕名想托蓝瑚教授作手术,迟迟疑疑很久开不了口,就转托一个年轻外科医生过话。这个小医生心想,阑尾炎手术是一个小手术,也不敢去与蓝瑚教授说。后来蓝瑚教授知道这事后主动地给这个病人作了手术,并且坚持缝完最后一针,关好腹后才下手术台。蓝瑚教授事后找这个小医生说,我们作医生的人,要特别关心那些处于基层的、弱势的、没有社会关系的人,他们不容易开口请你们帮忙作事。他并且说,如果答应了别人,就要把事作到底,不能上手术台后换位换人,要诚实!这样的言传身教,对科室年轻医生的影响是非常大的。

16581266634264.jpg

蓝瑚教授心里总是挂着那些危重的病人。在他处于人生低谷的时候,一个叫晏中斗的门脉高压大吐血肝昏迷的病人,经抢救病情稳定出院后,总是一个月左右要昏一次,周期性发作。所以差不多到时候蓝瑚教授进病房后的第一句话就是:“晏中斗来了没有,病床给留好没有?”当他知道病床和抢救药品都准备好后,就会满意的点头笑笑说,那就好,不要到时来不及。

晏中斗是一个非常普通的工人,但蓝瑚教授记住了他!

 实事求是,一切为了病人

在那个浮燥的年代,神奇怪异的“特异功能”流毒甚广。蓝瑚始终坚持从病人的利益和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地坚决抵制了这一怪现象的影响,保证了病人的正规治疗和健康。这在那时的气氛下,是需要勇气的,也是难能可贵的。

16581266985766.jpg

蓝瑚教授一生从事医学教育,医学临床和医学科研工作,为党的卫生事业,鞠躬尽瘁,极尽艰辛!

党和政府称他为:“好党员,好干部!”国内著名外科学专家裘法祖教授赞扬他:“医学泰斗!”群众和病人称他为:“好医生!”学生称他为:“我们的好老师,学习的好榜样!”是的,蓝瑚的一生:治病,育人。是一个牢记朴素的祖训,不忘初心,纯粹而高尚的人!  参考书目:《八十书怀》……蓝瑚自传本文感谢王炳煌教授、张炳彦教授、彭荣宗教授、周明非教授、劳汉昌教授、张小文教授、段体武教授、付晋凤教授和王继华教授等专家指导。


文图:离退休管理办公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