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时令节气与健康| 立秋:顺应时节,为秋冬健康蓄力

发布日期:2025-08-08    浏览量:59

“一叶落而知天下秋”,当第一片梧桐叶染上浅黄飘落肩头,傍晚的风掠过窗棂时携来丝丝凉意,便迎来了二十四节气中的立秋。此时,暑气渐消,秋意渐浓,自然界开始由阳盛转为阴盛,万物进入收敛、成熟的阶段。

17546131906727.png

老辈人在立秋这天有着充满生活智慧的习俗。“立秋贴秋膘”是流传已久的传统,寓意着把夏天因炎热消耗的精气神慢慢补回来。还有“立秋啃秋瓜”的说法,咬一口冰镇的西瓜,之后再捧起一碗新熬的绿豆百合汤,这是季节交替时最温柔的仪式,也暗含着顺应时节的养生之道。立秋时节,暑气渐消,秋意渐浓。中医认为,立秋是自然界由阳盛转为阴盛的关键节点,养生需顺应“秋收”之势,注重收敛肺气、滋养阴津,为秋冬健康打下坚实基础。

从起居方面来看,立秋后应遵循“早卧早起,与鸡俱兴”的原则。早卧可以顺应阳气的收敛,让身体在夜间得到充分的休整;早起则能契合肺气的舒展,有助于调和人体阴阳。同时,立秋后昼夜温差逐渐增大,“秋冻”需把握好度——不宜过早添加厚衣,可让身体适度感受凉意以增强御寒能力,但腹部、脚部等容易受凉的部位需要重点保暖,避免寒邪侵袭脾胃,引发不适。

饮食调理上,立秋养生讲究“少辛增酸”。中医认为,辛味食物具有发散特性,容易耗散肺气;而酸味食物则能起到收敛肺气、滋养阴液的作用。此时可适当多吃苹果、葡萄、石榴等酸味水果,为身体补充维生素和水分;也可以多食用银耳、百合、梨等滋阴润燥的食物,缓解秋季可能出现的干燥不适。对于“贴秋膘”的习俗,要避免盲目进补,脾胃虚弱者可先食用山药、莲子等健脾食材调理脾胃,再逐步增加瘦肉、鱼类等优质蛋白的摄入,防止因脾胃运化不畅而引发身体不适。

运动方面,立秋后宜选择轻松平缓的项目,如散步、太极拳、八段锦等。运动时以微微出汗为度,避免进行剧烈运动,以免耗伤肺气。运动后不宜立即大量饮水,可采用少量多次的方式饮用温水或淡盐水,保持身体津液平衡。

立秋是季节转换的重要标志,顺应立秋时节的养生之道,从起居、饮食、运动等细节处调理身心,才能安然度过由夏入秋的转换期,为秋冬健康蓄力。

专家简介

17546132292005.png

杨福艺,硕士研究生,主治医师,昆明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中医科,中华便秘医学会委员,中国民族医药学会外科分会理事,中国中医药信息学会养生分会理事,云南中西医结合学会外科专业委员会肛肠学组委员。擅长应用中医辨证论治、针灸等治疗便秘等相关内科疾病:中西医结合疗法治疗混合痔、肛裂、肛乳头肥大、肛周脓肿等各种肛肠疾病,开展PPH、RPH等术式,致力于减小手术创伤、保护肛门功能、降低复发率、减轻疼痛的术式探索。

 出诊时间:周四、周五下午。

审稿专家

17546132982239.png

谢钧,中医科主任,硕士研究生导师,主任医师。从事肛肠工作20余年,先后当选中华中医药学会肛肠分会常务理事,中国中医药研究促进会肛肠分会副会长,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肛肠分会常务理事,云南中医药学会肛肠专委会副主任委员等。2017年被中国中医药研究促进会肛肠分会评为“全国中医肛肠科技优秀工作者”;2019年被中国中医药研究促进会肛肠分会评为“全国中医肛肠百强优秀科技人才”。

擅长:各种痔疮、肛周脓肿、肛瘘、肛裂、肛窦炎、直肠息肉、肛门狭窄、坏死性筋膜炎、骶尾部藏毛囊肿、直肠阴道瘘、直肠脱垂、会阴撕裂及便秘、肠易激综合征、排粪失禁的中西医诊治。

出诊时间:周四、周五下午。


文图:中医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