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德馨于行 技精于勤 | 仁心仁术守护人民健康 开拓创新永攀医学高峰——追忆“人造膀胱第一人”徐鸿毅教授

发布日期:2025-08-20    浏览量:310

在云南省泌尿外科发展史上,徐鸿毅教授(1939-2015)的名字熠熠生辉。他不仅是学科建设的奠基人,更是以高尚医德与精湛医术践行“德馨于行,技精于勤”的典范。

17556505242476.png

徐鸿毅,男,汉族,四川南充人,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云南省医学会泌尿外科分会名誉主任委员,云南省泌尿外科研究所顾问,昆明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泌尿外科专科医院名誉院长,云南省医学会泌尿外科分会第五、六届主任委员,国际泌尿外科学会会员,《中华泌尿外科杂志》《中华临床医师杂志》等学术杂志编委。1961年于昆明医科大学本科毕业,分配到昆明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工作。1965年调往云南省文山州人民医院外科工作,在此工作期间,徐教授刻苦钻研,脚踏实地,任劳任怨,曾受到当地政府多次表彰,荣立军队三等功奖章,并得到了时任昆明医科大学副院长、第二附属医院外科教研室主任蓝瑚教授的赞许。1980年,徐鸿毅教授又调回昆明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工作并着手组建泌尿外科,担任泌尿外科主任。

德馨于行:心系患者,燃尽生命

徐鸿毅教授倾心育人,通过教学、带教、指导手术、举办学习班等方式,为云南省培养了大批泌尿外科骨干力量(如王剑松、李炯明等知名专家及众多州市县人才),使云南在膀胱肿瘤、尿路结石、前列腺增生等疾病的诊治水平跻身全国先进行列。

徐鸿毅教授医学知识渊博,临床思维缜密,对患者认真负责。许多其他医疗单位难以诊治的泌尿外科疑难杂症,往往会求助于徐教授,徐教授都能以合理的诊疗措施为许多疑难杂症患者解除了病痛。

1998年退休后,徐鸿毅教授即便身患糖尿病、高血压,仍坚持在临床一线工作,亲自主刀高难手术,指导研究生进行科学研究。2013年荣获云南省老教授协会先进个人称号。

2013年底起,徐鸿毅教授身体每况愈下,他仍坚持每周门诊。学生王剑松教授等多次劝其休息,均被心系科室的他婉拒。2014年11月,徐鸿毅教授因病情加重入院,在病榻上依然牵挂科室发展。2015年10月4日,徐鸿毅教授与世长辞,享年77岁,将一生奉献给了医学事业和患者。

技精于勤:开拓创新,勇攀高峰

徐教授从昆明医科大学毕业后,在文山州人民医院基层外科潜心钻研,练就了扎实功底,荣立三等功,其能力获得前辈蓝瑚教授高度认可。徐鸿毅教授调回昆明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后,肩负起创建泌尿外科重任。他凭借不懈努力,将仅有15张床位的小科室,发展成为拥有260张床位、集临床、科研、教学于一体的国家级重点专科及云南省泌尿外科专科医院,年服务量位居全国前列。

17556505561329.png

徐教授在本职岗位上勤奋学习、努力工作、不断探索、勇于创新,取得了一系列创新成果,在省内乃至国内相关领域处于领先地位,造福于广大患者。1980年,他率先在省内开展了肾动脉造影检查术,极大地提高了肾血管疾病及肾肿瘤的诊断水平;1983年,他率先在西南地区开展了肾动脉栓塞疗法治疗肾外伤、肾肿瘤,挽救了许多濒临死亡的患者;1985年,他开展了经皮肾血管腔内成形术,开创了云南省对肾动脉狭窄治疗的先河;1986年,他开展分侧肾上腺静脉肾素、血管紧张素测定,使外科性高血压的诊治水平得到了极大的提高,并达到了国内先进水平,并在我国首先报道了肾上腺皮质髓质混合瘤和脐动脉未闭致输尿管下段梗阻等疾病。1991年,他率先在国内开展“回肠新膀胱+原位尿流改道术”,革命性地改变了膀胱癌患者全切膀胱后需终身佩戴尿袋的困境,使患者能自行排尿,极大提升生活质量。该技术在全国推广,被载入《中华泌尿外科建国50年成就》,徐教授被誉为“人造膀胱第一人”。

同时,徐鸿毅教授率团队几乎与国际同步,在国内最早突破性地开展了女性原位尿流改道、保留性功能和生育功能的原位尿流改道术,打破禁忌,最大限度保障患者术后尊严与生活品质。昆医大附二院膀胱肿瘤治疗水平因此长期处于全国领先地位。

一直以来,徐鸿毅教授坚持科研为解决临床难题服务,他主持的课题获11项省科技进步奖,其中《原位尿流改道临床应用及基础系列研究》获一等奖并参展国际。发表论文百余篇(含7篇SCI),参编《吴阶平泌尿外科学》等权威著作。

徐鸿毅教授的一生,是“技精于勤”的生动诠释——在泌尿外科领域不断开拓创新、攻坚克难,勇攀医学技术高峰;更是“德馨于行”的崇高典范——无私奉献,诲人不倦,心系患者与学科发展直至生命最后一刻。他留下的不仅是“人造膀胱”等里程碑式的技术成就,更是一座德艺双馨的医者丰碑,激励着后辈医师砥砺前行,以仁心仁术守护人民健康。他的精神,是医师节最珍贵的献礼。

 

文图:党委宣传统战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