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庆祝建院70周年之薪火传医德】“蓝瑚之光” 照亮行医之路——同学访昆明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原院长张炳彦教授

发布日期:2022-07-21    浏览量:5772

16583669048583.jpg

2021年9月28日早晨8:30,整个城市刚刚苏醒,清晨的阳光还有些凉意,我们走进了昆明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张炳彦老师的办公室。办公室中并未寻到张老,透过病房大门,我们看到了一位身着白大褂,头发梳得整整齐齐,精神矍铄的老人正带领年轻医生查房。他步履从容,从一间病房到另一间,这便是我们与张老的第一面。待张老查房结束,便开始了我们今天的访谈。

地震经历种下学医种子

提起从医的初心,张老说,那就要追溯到1951年的剑川地震了。“那年6.9级的地震发生时剑湖水浪高达四五尺,涌上湖岸达一公里,冲毁了很多湖滨村落与田地。房屋倒塌,死了很多人。”看着家乡的一片废墟,看着受伤的村民,当时只有14岁的张炳彦心里很是害怕。政府派了医疗队前来救援,他亲眼目睹了由于外伤内脏裸露的病人被医疗队救治的震撼过程。年少的张炳彦当时便想,要是自己也是医生便也可以像他们一般救治病人。就是从那时起,心中种下了学医的种子。后来经过不懈努力,终于在1956年考上了昆明医学院。经过五年的苦读,张炳彦顺利毕业,分配到影响他一生的导师——蓝瑚教授领导的外科总论教研室,1962年跟随蓝教授来到昆医附二院,从此便与蓝教授共事50多年。

“小张医生”的成长史

成长为一名优秀的外科医生的路途是漫长而艰辛的,年轻的“小张医生”也面临医学生到医生转变的难题。

1964年,是张炳彦成为一名医生的第三年,在这年,蓝教授收住了一名肝内与肝外胆管结石的病人,蓝教授主刀,手术很成功,术后给病人插胃管以防并发症的发生。病人清醒后,却自行拔出胃管,而张炳彦正是这个病人的管床医生。年轻的小张医生多次与病人沟通无果,面对这样不遵医嘱的病人,他便生气地让病人写下了:“术后自行拔出胃管,出现任何并发症,与张炳彦医生无关,本人自行承担后果”的字据。蓝教授得知了此事,严厉告诫张炳彦对手术病人要负责到底,并具体指导该如何管理病人,直至最后病人康复出院。

1968年,张炳彦接诊了一个肚子胀如鼓的三岁小孩。经过检查,发现小孩病情危重,张炳彦判断要做手术。在与孩子母亲沟通时,母亲却拒绝手术,且态度恶劣,对年轻的张炳彦破口大骂:“你们这些臭知识分子,动不动就想拿我儿子开刀,我不同意!”家属不同意,手术无法进行,治疗陷入了僵局。时间一分一秒地流逝,张炳彦觉得不能再等了。他找到蓝教授,经蓝教授细致检查,也一致认定这个病人需要手术。于是紧急向院领导汇报,在医院领导的沟通下,小孩的母亲才不情不愿地同意了手术。在蓝瑚教授的指导下,张炳彦医生主刀,打开孩子的腹腔,发现病人小肠离十二指肠空肠曲110厘米的地方被蛔虫阻满,小肠肿胀的如大肠一般粗。张炳彦将梗阻坏死的小肠切除,手术很成功。术后,血气方刚的张炳彦拿着切下来的小肠与小孩母亲对峙,“你看你儿子肚子里都是蛔虫,不做手术能好得了吗?”小孩母亲也不甘示弱:“你们是医生,你们在明,我们在暗,我们怎么知道他是这个情况。”张炳彦心中很是不服,回到科室和蓝教授吐苦水。接下来蓝教授的话让张炳彦难以忘怀。蓝教授说:“小张医生,如果病人表扬我们,说我们是华佗在世,我们也要想想我们在给病人做手术的过程中,还有什么做得不到位的地方,如果我们尽力了,手术成功了,病人不理解,我们大可心安理得。”

在“小张医生”的成长过程中,“蓝瑚之光”始终指导他前行,他也践行着恩师的谆谆教导,恪守医德,全心全意为病人服务。

多个“第一”为患者带来福音

1979年,蓝瑚教授在昆明医学院的批准下成立了云南省第一个肝胆外科研究室。就是在这个研究室里,张炳彦对云南省的肝胆外科发展做出了多个重大贡献。

16583669402318.jpg

自昆明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建院以来,收治的肝胆外科的病人很多,而肝内胆管结石的治疗十分棘手,大家都没有经验,害怕治疗出错。30多岁的张炳彦看着病人们得不到有效的治疗,心里也十分着急。无数个学习的夜晚,青灯黄卷,查阅外文文献,他终于找到了明确结石部位的办法,那就是经皮肝穿刺胆管造影。就是这样,张炳彦成为云南省开展经皮肝穿刺胆道造影的第一人。造影剂打入肝内胆管,肝内胆管的结构清晰可见,极大的提高了手术的成功率,新技术的尝试成功,驱散了病人们头顶的阴霾,也给医生进行手术时有了更多的保障。

年轻的张炳彦并不满足于此,不久他又有了新的想法。经过不断的努力,他率先尝试开展了肝动脉插管,对推动我省肝脏肿瘤的诊断和治疗也做出了重大贡献。

经过两年的法语学习,1984年~1985年,张炳彦前往法国波尔多大学医学院进修内分泌消化外科。他异常珍惜短短的进修学习时间,总是观察细致入微,收获颇丰。记得在观看一台法国教授的甲状腺切除手术时,他就发现了不同。“当时云南省在进行甲状腺切除术时,术后病人声音嘶哑,但是找不到原因。而法国教授进行的甲状腺切除手术,未发生一例病人术后声音嘶哑。”虚心学习之后,张炳彦发现,教授在进行手术时,对于喉返神经的解剖结构暴露的十分到位,这样切除甲状腺便不会伤及喉返神经。回到附二院,张炳彦将暴露喉返神经的技术教给了甲状腺外科的医生,自己也进行了130多例甲状腺切除手术,未有一例伤及喉返神经,极大地促进了云南省甲状腺外科的发展。另外,由于张炳彦的敏锐发现,将波尔多大学医学院胆肠吻合和胃肠吻合手术的新技术也带回国,使其有了极大的改进,使众多外科患者受益。

廉洁奉献做全院的好榜样

1991年,张老被推选为昆明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院长。任职期间,张老清正廉洁,做好全院的榜样。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带领全院职工开拓进取,短短几年中,从医院的硬件设施,包括门诊、住院楼的新建,到医疗技术、服务水平等软硬件管理都有了较大提高,被卫生部首批评为三级甲等医院、全国卫生系统先进集体。

当时盛行给医生送红包,规章制度中也无明文规定医生不能收病人红包。但张老始终记得恩师蓝瑚教授的话,“给病人做手术,拿病人红包,是趁病人之危,是不道德的行为。”张老以身作则,从不收病人红包,无法谢绝的红包就上交给院纪委。1994年,张老被评为了全国优秀院长,奖金1000元。他毅然将奖金捐给了当时院内的蓝瑚基金会,用于救助病人。1995年,他被评为全国教育系统劳动模范,并授予人民教师奖章。

张老的字典里没有“停止”二字。1994年,在蓝瑚教授的指导下和他亲力亲为的组织下,附二院团队率先开展了云南省肝移植的动物实验,跨越重重困难,以失败为垫脚石,在1999年成功开展了我省首例肝移植手术。张老从不以成就自诩了不起,一心只有病人,不断前行,以苦为乐。

从医60多年,教书育人50余载。在张老的医学成长岁月里,蓝瑚教授、裘法祖教授的指导使他终生难忘,他说:“老师们培养我,我也有责任培养你们。成为一名医生,不仅要有高尚的医德,还要有精湛的技术。医学是实践的,我们要有动手的能力。什么叫临床医生?临床,就是要走到病人床旁,去看病人,去动手检查病人,而不是看也不看病人,病例就写好了。年轻人要重视三基,基本技术,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只有打好三基,你才能上得去。”

如今,耋耄之年的张老依然坚守在临床工作的第一线。“蓝瑚之光”的精神一路传承,张老一生都在践行“团结、奉献、开拓、进取”的准则,牢记“医者仁心,救死扶伤,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为病人的健康奋斗终身。


文图:离退休管理办公室 团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