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汉昌教授1935年出生于上海,祖籍浙江宁波余姚市,1954年考入云南大学医学院医疗系,1959年毕业留校,担任人体解剖学助教一年。1960年12月转入昆明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外科任住院医师、总论外科教研室助教,1963年10月随总论外科教研室主任蓝瑚教授调入刚成立的昆明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当时的工人医院)外科。曾任昆明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大外科教研室主任、骨外科主任、硕士生导师。先后在全国各种学术组织及骨科专业杂志中担任委员、主委、会长、副会长、编委、常务编委等职务,并参与编写多本专业著作。1989年荣获云南省有突出贡献的专业技术人才光荣称号,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并获省级科技进步奖等多项奖项。1991年荣获云南省卫生厅“省卫生系统模范工作者”;1993年荣获国务院残疾人工作协调委员会十部委颁发“全国残疾人三项康复工作先进个人”,1990年-2001年获云南省级科技进步奖二等奖一项、三等奖八项。2011年获中国药学发展奖,2012年获中国残疾人康复协会肢体残疾康复专业委员会颁发“终身成就奖”,2015年获云南省残疾人联合会颁发“肢体残疾矫治突出贡献奖”,2018年获中华医学会骨科分会颁发“突出贡献奖”,2023年荣获“中国康复医学会第八批终身成就奖”,2023年12月荣获“云南省医学会终身成就奖”。
德馨于行:以仁心守护生命,用担当写就医者本色
劳汉昌教授自从医以来,始终坚守临床一线,视患者如亲人。20世纪80年代,云南省响应国家号召,积极开展包括小儿麻痹后遗症、聋哑及白内障在内的残疾人三项康复工作。面对省内数量众多的儿麻后遗症患者,劳汉昌教授带领医院骨科团队义不容辞地肩负起矫治重任。在云南省残联的支持下,大量患者涌入医院,当时骨科30张病床中,八成以上都住满了急需手术和康复的儿麻患者。面对患者的迫切需求,仅在院内诊疗远远不够。为此,劳汉昌教授主动组织医疗小分队,常年深入昭通、会泽、瑞丽、临沧、曲靖、版纳、玉溪、陆良、大理等地,送医上门。在昭通,他们曾在两周内完成198台手术;那三年来,团队走遍了云南绝大多数的县市,开展手术累计超千台,毫无保留地培训基层医生,惠及患者数千人。治疗过程中,他们始终从患者出发,不断攻坚克难:为解决肢体不等长的问题,科室自行研制“半环架”;为改善脑瘫患者运动功能,探索开展SPR手术。当看到多年爬行的孩子术后站起、重新走向自立,劳汉昌教授表示,所有付出都化为欣慰。
劳汉昌教授说:“我们在三项康复矫治儿麻病人后遗症工作中取得一些成绩,并不是我一人的功劳,得益于医院骨科全体团队成员的共同努力。我们的团队人员如张保华、陈相奇、杨阳、卢玉涛、舒钧、胡侦明等都有矫形外科基础和开展儿麻矫形治疗的经验,他们经常到各地州市指导和协助当地开展儿麻矫形工作,大家团结一心,使云南省的儿麻矫形治疗取得了好的成绩。”
技精于勤:勇攀学术高峰,引领区域骨科跨越发展
从1964年赴上海进修骨科,到1981年公派赴法国深造,劳汉昌教授始终紧盯国际前沿,勤学笃行。20世纪80年代,骨科迎来二级分科与专业化发展的关键时期。作为附二院首任骨科主任,劳汉昌教授深知唯有技术精深、勤学不辍,方能跻身国内先进水平。他提出了“技术立科”的目标,系统性加强专业知识学习,苦练基本检查和手术操作,甚至引入英语查房,促进青年医师与国际接轨。科室成员在掌握常见病诊疗之余,分别深耕创伤、矫形、脊柱、关节等亚专业,并分批赴全国顶尖医院进修。全科上下齐心,不断提升技术难度、拓展手术范围,逐步赢得同行与患者的信任,附二院骨科由此奠定专业声誉。
1983年,劳汉昌教授参加北京脊柱外科学习班,率先接触Harrington、Lugue等国际先进内固定技术。归来后,面对无法引进昂贵器械的困境,骨科团队并未却步,而是在医院设备科协助下,与国防工厂合作仿制并改良出一整套脊柱手术器械,成功开展多例高难度脊柱矫形手术。1986年,相关成果发表于《中华外科杂志》,标志着医院脊柱外科迈入国内先进行列。
此后,骨科团队持续深耕脊柱领域:1984年起,劳汉昌教授连续四届担任中华医学会脊柱学组委员;1986年,劳汉昌教授牵头成立西南脊柱外科培训中心,承担区域骨干教学任务。在劳汉昌教授的带领下,医院骨科逐步形成脊柱、创伤、关节、小儿骨科等多亚专业协同发展的格局,成为西南地区重要的骨科诊疗中心。
终身耕耘:传道授业守初心,德技双馨树楷模
退休后,劳汉昌教授仍坚持出门诊、带学生,把毕生所学倾囊相授。他常说:“医学不仅是技术,更是良心的修行。”2023年,他先后荣获“中国康复医学会终身成就奖”和“云南省医学会终身成就奖”,成为云南省骨科界公认的领军人物。在颁奖典礼上,他寄语青年医生:“要打好基础、精进医术,更要以德立身、以爱行医。”
六十余载春秋,劳汉昌教授以“德”为灯、以“技”为舟,渡患者于苦痛之海,引后学以明德之路。在他身上,“德馨于行,技精于勤”不再只是一句主题,更是一种跨越时代的医者精神,激励着一代代附二院人不忘来时路、走稳脚下路、照亮未来路。
文图:党委宣传统战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