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8月22日上午,“机器人远程控制系统评价多中心研究启动会暨昆明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机器人手术1500台经验分享会”在昆医大附二院举行,这标志着医院在机器人手术临床应用与科研创新领域双轨并行,持续领跑云南省微创外科发展,成为区域内技术创新与优质医疗资源辐射的核心枢纽。
启动分享会上,医院党委副书记、院长李文亮指出,自2020年8月医院引进第一台手术机器人以来,从首例探索到千台跨越,从单科试用到多学科协同,我们走出了一条坚实的技术革新之路。1500台手术,不仅是数量的积累,更是质量与信任的双重里程碑。它标志着机器人手术从“新技术”成长为“成熟体系”,从“单点突破”扩展为“全院赋能”,覆盖肝胆、泌尿、胃肠、妇科、骨科等多领域,为数千患者提供了更精准、更微创的治疗选择,也为我国机器人外科发展注入新动能。
发展历程:从单点探索到千台跨越的坚实足迹
昆医大附二院的机器人手术之路始于2020年8月31日,当日云南省首台第四代达芬奇手术机器人正式落户开机,泌尿外科专家团队完成首例前列腺手术,为机器人手术在医院的应用拉开序幕。
2020年8月20日,成立手术室机器人专科组,组员分批次赴解放军总医院机器人手术技能培训中心培训,为技术落地奠定人才基础;8月31日,泌尿外科一病区王剑松教授完成首例手术,正式开启医院机器人手术临床应用。2021年3月30日,完成100台手术标志着医院外科微创手术水平迈入新高度;11月8日,机器人手术量达成300台,标志着技术应用进入常态化阶段。2022年8月8日,为出生仅41天的婴儿完成云南省首例达芬奇机器人小儿泌尿外科手术,创下省内该领域最小年龄纪录;8月31日,突破500台手术,手术范围从泌尿外科扩展至肝胆胰外科、胸外科、胃肠外科、妇科等学科,“多学科协同”的态势初步形成。2023年11月,引进国产手术机器人,开启“多台机器人并行手术+专业培训”的新时代。2024年3月6日,机器人手术总量突破1000台。
截至目前,已累计完成达芬奇机器人手术和国产微创机器人手术1500台,是云南省首家机器人手术量突破1500例的医疗机构,手术数量与质量均居省内乃至西南地区前列。
技术突破:从常规应用到高难度创新的标杆实践
昆医大附二院的机器人手术不仅呈现数量积累,更聚焦技术创新,在多项高难度术式中实现“省内首例”“全国首例”突破,展现了微创外科的顶尖水平。
远程手术实现跨越山海的生命救援。2025年5月30日,一场跨越2700公里的“云端手术”成为云南远程医疗的里程碑。昆医大附二院泌尿外科联合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张旭院士团队,借助国产机器人远程手术系统,通过“5G+固网专线”技术连接昆明与北京,为一名前列腺恶性肿瘤患者成功实施远程机器人辅助前列腺癌根治术。这是云南省首台腔镜机器人远程手术,打破地域壁垒,让顶尖医疗资源辐射边远地区。
泌尿外科实现亚专业领域的多点突破。作为医院的龙头学科,泌尿外科在机器人手术领域持续领跑:2024年完成云南省首例自制单孔port机器人辅助前列腺根治术、首例国产机器人辅助盆底悬吊术;不仅培育出以王剑松教授为代表的一批资深机器人手术专家,更将原创的“乙状结肠U型新膀胱术”与机器人技术结合,完成全国首例保留性神经的国产机器人辅助膀胱根治术,彰显了微创外科领域的综合实力。目前,机器人手术技术已从泌尿外科延伸至肝胆胰外科、胃肠外科、骨科、胸外科、妇科等多个学科,形成全院赋能格局,同时完成从经验积累到模式输出的体系建设。
医院党委委员、副院长王琳表示,此次启动的“机器人远程控制系统评价多中心研究”,是医院在技术应用“高原”基础上向科研创新“高峰”迈进的关键一步。医院将持续秉持“精准、安全、创新”的理念,以“弯道超车”之姿奋勇前行,依托1500台手术积累的规范化培训机制、多学科协作流程及质控标准,联合多家权威机构探索远程手术的安全性与普及性标准,为国家“智慧医疗”战略在云南落地提供临床依据。
医院党委委员、副院长赵宁辉从机器人手术历程、工作经验和未来发展规划等方面介绍了医院机器人手术的开展情况。他强调,下一步医院将通过完善多渠道、多维度、全覆盖的培训体系,为未来全省机器人技术发展提供人才储备;依托医院手术机器人临床应用与科学研究中心,开展更多单中心及多中心临床研究,促进云南省外科机器人领域科研及临床同步发展,让精准微创的机器人手术惠及更多患者。
泌尿外科一病区主任兼科研部主任王海峰表示,“机器人远程控制系统评价多中心研究”不仅可以使患者不需要迈出当地医院,就可以享受到来自全国各地专家的医疗服务,也可以使基层偏远地区的医生在手术当中得到各地专家的实时教学指导,提高外科技术水平,使医疗资源的配置更加公平合理,推动优质医疗资源下沉,为构建分级诊疗体系、实现医疗公平贡献“昆医大二院力量”。
文图:党委宣传统战部 医务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