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庆祝建院70周年之老专家说院史】选择学医 就选择了一辈子的学习——学生访昆明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原副院长神经内科主任朱榆红教授

发布日期:2022-07-22    浏览量:5810

16584597931450.png

朱榆红老师在医学世家长大,深受家庭浓郁学习氛围的熏陶,无论在人生的哪一个阶段,无论遇到了多大阻碍,她始终保持着学习的习惯和学习的能力。从一名下乡知青到医学生,从初出茅庐的神经科医生到学科带头人,再到一所综合医院的管理者,无论取得了怎样的成就,她都没有停止过学习。

高考中榜 公派巴黎进修 机遇总是留给有准备的人

20世纪70年代,朱榆红响应国家“知识青年到农村去大有作为”的号召,上山下乡,到农村插队落户,在艰苦的农村和大家打成一片,同吃同住同劳动,用实际行动落实了毛主席的号召。即使在白天高强度的辛勤劳作下已疲惫不堪,朱榆红教授依然克服种种困难,抓住晚上的时间,在别人的谈笑与酣睡声中,孤独而执着地努力学习着。

孤灯寒窗,梅花暗香,机遇总是留给有准备的人。1977年11月,全国恢复高考,朱榆红以优秀的成绩考取了父亲的母校——昆明医学院,开启了自己的学医生涯。

在学校里,朱榆红深感医生这一职业的崇高与神圣,刻苦学习,得到了老师和同学们的认可。毕业后,凭借扎实的专业知识留校任教。“选择学医,就选择了一辈子的学习”,这是朱榆红老师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

16584598664581.png

朱榆红的父亲朱安民同志也是一名医者

在那个学习条件相对落后的年代,她抓住每一个学习的机会,不让时间从指缝间流走。由于优异的工作表现,在领导的举荐下,她曾代表昆医附二院被公派到法国巴黎第六大学附属医院进修学习,当时,她也是公派出国进修人员中最年轻的一位医生。得到如此珍贵的机会,不仅因为她有良好的法语基础,更重要的是她坚持学习的好习惯以及她对我国医学事业的热心。她说:“领导相信我,给我去国外进修的机会,我一定要对得起这份信任,做好榜样,学成归来,为医院做出更大的贡献,让更多的有志青年有机会出国学习。”在去法国留学之前,为提高法语水平,她和父亲通过信件交流学习,与父亲每周以一封法语课文学习翻译信件来往,从未间断。《科技法语》一书的四十多个章节,就是通过这样的方式全部翻译学习了,使得她的法语水平得到了长足的进步。

在巴黎进修归来后,她更加意识到学习的重要性。谈及此处,朱老师激励我们,“学习不仅使人睿智,还使人年轻”。学习使我们头脑越来越灵活,越来越年轻。朱榆红教授的言谈举止、精神面貌正是这句话最好的印证。

勇挑神经科学科建设重担 诸多荣誉皆是勤奋的奖励

医疗事业开始之初,朱榆红老师是一名神经外科的医生。当时医疗条件简陋,医疗设备缺乏,电锯骨、电钻骨等操作都需要医生手工操作,为了能顺利地完成手术,她甚至开展了一系列的体能锻炼,克服重重困难,倾心竭力救治了一个又一个病人。

1989年,随着医院发展建设的需要,成立了神经内科。在人才短缺、人员缺乏的情况下,朱榆红老师奋勇担任了昆明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神经内科创业先驱中的一员,开始了艰难的起步探索。

神经内科创建之初,只有医师4人,病床20张。朱榆红教授作为医院史上最年轻的科主任,遇到的困难比别人多,但她总认为“困难只是暂时的,挫折也很常见,只要努力钻研,积极面对,一切都会好起来”。她创建了新的科室学习模式,坚持一周、一个月、一个季度进行疑难病例的讨论,临床、教学、科研齐头并进,并不断完善教研室设备。在朱榆红老师的带领下,神经内科逐渐发展壮大,结构体系日益完善,成为病人数量较多、服务质量较好,教学效果较好、教学项目、奖项最多(几乎涵盖所有校级和省级质量工程)、青年教师讲课比赛获奖最多,科研项目层次最高、发表论文最多的临床科室。

从医学生到医院学科建设带头人,或许人们只是看到她头上的光环,只是感叹她的好运,然而,仔细想一想,就会发现,这种种的好运不过是勤奋赐予她的奖励。在已经是科室主任的情况下,她还是报考并获得了同等学历的硕士学位;在已经是医院副院长的情况下,凭借自己的努力攻读了博士,取得了博士学位,再到后来的硕导、博导、国家二级教授......她说如果还可以再获得更高的学历,她仍然会继续学习。

16584599216507.jpg

 从医的这些年里,朱榆红老师取得了很多方面的成就和荣誉:现为中国女医师协会全国神经内科协会的副主委,中国脑卒中筛查委员会常委,连任中华医学会云南省神经病学会主委3届,国家康复医学会脑血管疾病专业委员会常委,云南省康复医学会脑血管疾病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云南省省医学会理事和云南省康复医学会常务理事。曾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课题研究、云南省科委重点科研基金资助研究、云南省卫生厅科研基金、云南省教育厅科研基金资助课题研究30项;主持国家“十五公关项目”分项目研究,国家“十一五、十二五、十三五”基金资助研究,国际合作项目等研究多项。中法联合培养博士1人,培养博士、硕士研究生53人。曾获云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三等奖,云南省教育厅科技二等奖、三等奖,云南省卫生厅科技进步一、二、三等奖及昆明医学院优秀教学成果一、二、三等奖多项。获云南省有突出贡献的优秀专业技术人才,优秀归国学者,伍达观奖教金获得者。成为云南省省级教学名师,云南省三八红旗手,云南省巾帼建业标兵和全国三八红旗手等称号......

艰辛 感动 自豪 见证医院发展 她说过去很值得

2002年,非典爆发,此时的朱榆红老师正任昆明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业务副院长一职,虽然云南地区并未太多波及,但当发现疑似患者的时候,还是迅速采取了积极有效的行动,顶住沉重压力,承担巨大损失,在一天时间之内,将老门诊的二楼人员清空,用于隔离疑似患者,打响了云南省“抗击非典的第一枪”。在此期间,对患者积极防护治疗,最终排除了疑似感染。

2008年汶川“5.12”特大地震的消息一经报道,朱榆红老师敏锐察觉到事情的严重性,在第一时间构思出处理方案,通知各部门提前准备好应急物资和准备。待上级通知一到,医院医疗队以最快的速度出发救援。回想起那次路途她感触颇多,飞机上的乘务员把所有储备食物都给了她们,尽管后勤部队已经积极及时地做好了保障,人民群众的爱如一股暖流流淌在她们心中,让她们更加坚定前往灾区最深处。在灾区危险地带因为没有地方住,她们便在路边搭起帐篷,这样条件艰辛的情况下,她们不顾一切冲在前线治病救人,圆满完成了抗震救灾的任务。

“现在的昆明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是综合性三级甲等医院,是全国百佳医院、国际紧急救援中心(SOS)网络医院,进行了云南省首例器官移植,是云南省首家第四代达芬奇机器人手术医院......”朱榆红教授细数着这一个个发展的故事,现在的发展势头有多足,当初的老一辈就付出了多少心血。回看昆明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这一路走来,朱榆红老师充满自豪。她说,见证昆明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从当初一个被戏称为“麻园九队”的小小医院,到如今一幢楼单体建筑总面积超25万平方米的单体建筑的医院,艰辛历程,这一路走的很坎坷,但很值得!

后记:

作为一名严师,也作为一位益友,朱榆红老师身体力行地教导着我们这些后辈医学生。她说,医生有自己的“酸甜苦辣”,但大部分还是幸福的,要在治愈病人的同时治愈自己,熟知与病人的相处之道。医学生不但要有医者仁心,还要有爱心、耐心与关心,除了过硬的基本功外,这是成为一名合格医生的基本要求。    

作为他们科室的第一位党员,党的标准让她有了更多的责任感和使命感,督促自己直面缺点,对自身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因此,朱榆红老师也号召大家积极入党,为党的建设添砖加瓦。

做一个优秀的学生,一个有温度的医者,一个努力、加油的青年,这便是朱榆红老师对我们的小小希望。


文图:离退休管理办公室 团委 李佳芬、罗文艳、彭瑶、王文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