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庆祝建院70周年之薪火传医德】点滴回顾——王炳煌

发布日期:2022-07-25    浏览量:5055

路漫修远 上下求索

16587191712952.png

1963年9月我高兴地随蓝瑚教授、武丕光副主任怀着“当好一名外科医生的愿望”来到昆医附二院外科。那时附二院外科虽然规模很小,整个大外科不过60多张病床,但在外科主任蓝瑚教授和武丕光副主任主持下的外科是个朝气蓬勃、努力上进、团结协作的团队,呈现一片蒸蒸日上的前景氛围。那时我也集中精力努力学习外科知识和技术,积极从事临床实践。当时医院实行总住院医制、住院医24小时负责制,对所管病人全天候负责。住院医生住在医院内的职工宿舍,只要病房有事随叫随到。虽然很辛苦,但业务提高较快,也能及时掌握病人的病情改变并能得到及时处理,病人满意。

蓝瑚主任除严格要求大家做好教学、临床工作之余,组织全科医生业务学习。他亲自系统讲解肝胆外科方面的基础知识和临床技术,为以后肝胆外科方面的发展打下扎实的基础。我经过一年多的学习和临床工作实践有较大的进步。

1965年8月我被医学院抽调担任“66级”学生的政治辅导员,直至1972年回到医院外科工作。我努力抓紧时间断断续续地投入外科临床工作,如饥似渴地努力学习外科知识和技术。到1975年在蓝主任和上级医生帮助指导以及自巳的努力下,我己能比较熟练掌握普外范围比较复杂病人的诊治技术和手术操作。如胆肠吻合术、胰头十二指肠切除术、胃肠癌根治术、甲状腺癌颈根治术等。

1976年9月在蓝主任的支持和指导下,我和同道一起成功完成了“累及肾动脉的腹主动脉手术”和“自体肾移植手术”。

春回大地 万物复苏

1978年3月全国科学大会召开,迎来科学的春天,恢复了正常的临床、教学和科研工作。这时我才真正感受到“人到中年,春回大地”的喜悦,逐渐复苏我多年前的理想和愿望。虽然青春年华巳经逝去、精力充沛思维活跃的大好时光不复存在。但我想还是应该尽量珍惜剩余的时间,力争挽回一些流逝了的岁月。

1978年冬我院成立以普通外科为主要内容的“外科研究室”。1979年春蓝瑚教授带领我们外科一行7人到成都、重庆、武汉等地参观学习先进经验和临床科研工作。这次参观学习给我最重要的启示是:一个好的外科医生,不但要有深入细致的临床工作和精益求精的外科技术,还应了解当前的新进展并具有前瞻性的学术思想。不断总结经验和教训,才能不断提高认识水平。重庆三医大西南医院肝胆外科黄志强教授众多的学术论文和著作,武汉同济医院裘法祖教授要求外科医生要“三会”(会做,会说,会写)的思想给我留下深刻的记忆和思考。我们回到昆明后,一方面认真加强临床工作,开展新技术提高诊治水平,与此同时,我和研究室同道一起利用业余时间加班加点着手整理多年的临床病例资料,从中总结成功经验与失败教训,开始学习撰写学术论文,为肝胆外科的发展做了一些铺垫和积累。经过半年左右的时间,我们查阅了1963年至1978年数千例的病历资料。从中筛选出“胆道再次手术”,“胆道内引流手术”,“胆管损伤的修复”,“胃大部切除术后早期并发症”,“中西医结合治疗胆结石、胆道感染”,“急性出血坏死性胰腺炎”等病例进行总结分析研究,分别撰写成文。从1980年起逐渐在国内各级医学专业杂志发表学术论文。同时和科内同道一起在云南省首先开展了经皮肝穿刺胆道造影(PTC),逆行胆胰管造影(ERCP),术中胆道造影和纤维胆道镜的临床应用等新技术。通过上述工作进一步明确以肝胆外科为主的研究方向,并逐渐形成以肝胆外科研究为主的人员团队。

确立肝胆外科专业 提高临床科研水平

1979年是我院外科发展、提高,逐渐在省内外有较大影响的关键一年。对我来说,我的外科专业是1963年在昆医附二院起步,而肝胆外科研究方向和学术思想是从1979年才逐渐形成。这一年对我个人的发展也是极其重要的一年。在总结既往经验和存在问题的基础上,我和肝胆外科团队从1980年起,对胆结石、胆道再手术原因分析,胆总管十二指肠吻合术后容易发生严重逆行胆道感染,胆管空肠吻合术后吻合口狭窄或残留结石等因素导致术后远期效果不满意等问题进行研究。改进手术方法,基本废弃胆总管十二指肠吻合术。尽量取净肝内外胆管结石后,行胆管空肠大口吻合和空肠瓣膜成形Y型吻合术。对胃大部切除术后发生反流性胃炎等问题进行研究,结果显示毕罗氏二(BII)式吻合易发生碱性返流性胃炎。提出改进手术方法,提倡毕罗氏一式(BI)吻合或采用胃空肠Y式吻合,获良好效果。

1982年七月中旬,全国普通外科学术讨论会在江苏无锡召开。我们的两篇文章:《胆道手术后残留和再发结石》和《经皮肝穿刺胆道造影》被入选为大会交流论文。我和蓝瑚主任参加了这次学术会,我在会上分别报告了这两篇文章的内容和经验。虽然水平不高,还是受到一些专家的赞许和鼓励。这是我第一次参加全国性学术会,结识了一些国内专家,让我有机会步入我国外科学术界。

16587192909602.png

1983年3月我国首次胆道外科学术会在重庆召开,我受邀参加。我怀着学习先进外科诊疗技术、提高学术思想的态度去参会,希望得到更多信息。这次会议是中华医学会外科学会邀请国内从事肝胆外科专业为主的人员参加。会议由外科学会的秘书黄翠庭教授主持,几位老专家做了专题讲演后,讨论成立胆道外科学组。一致同意成立由我国著名胆道外科专家黄志强教授为组长的“中华外科学会胆道外科学组”。此次受邀参会的40多名代表均为成员,从此我就自然成为肝胆外科专业的一员。此后我也多次参加肝胆外科方面的学术会议,进行学术交流、了解全国学术动态,提高了临床诊治水平和学术意识。1985年学组安排了全国性的胆石病发病状况调查,云南由我负责组成胆石病调查协作组,经一年多的调查总结,对胆石病发病情况有了进一步了解,对我国胆石病的防治具有重要意义。

1988年总结“外科研究室”成立后的10年来,已在肝胆胰的基础和临床研究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开展和改进了许多新技术、新方法,明显提高了疗效。在此期间,我已发表学术论文40余篇,一些成果获得了省部级和厅级奖励,扩大了在省内外的影响,得到同行认可和群众好评,许多病人慕名而来。在此基础上为进一步向前推进,由医院申请并经上级批准,成立了“云南省肝胆胰外科研究中心”,有计划地进行临床与实验研究。

1990年在纤维胆道镜技术的基础上开展 “经胆道镜激光碎石治疗肝胆管结石的实验与临床研究”获得成功。   1991年7月初我们在昆明地区首先开展腹腔镜胆囊切除手术获得成功。我们属于在国内第二家开展这一技术的单位,在省内外颇具影响。随后有不少省内外的医生、专家前来参观学习,我也曾在省内外协助一些医院开展这项技术。同时我们在国内首先应用腹腔镜技术进行肝囊肿手术、腹股疝手术和阑尾切除术取得成功。得到同行专家的认可和鼓励,扩大了我们科的学术影响和知名度。

1994年初总结我们团队近20年诊治肝胆管结石的多种方法与实验结果提示:肝胆管结石复杂多样,任何单一的治疗方法都难于解决复杂肝胆管结石的治疗,经验证明采用多种技术和方法,根据不同的病情、综合应用治疗,可以获得较好效果。

思考复杂疑难病例 提高诊疗效果

16587193133023.png

我在总结近20年诊治肝胆管结石综合治疗时感到对于复杂性肝内胆管结石的治疗仍然困难,如何推进这一领域的工作、进一步提高疗效,是一个值得研究的课题。在一次肝胆外科学术讨论会上,曾有专家提到:“胆道外科的肝外胆管手术问题多已解决,今后应当考虑把胆道外科的手术做到肝内去。”受此启发,经过一段时间的思考,我觉得手术进入肝内首先要深入了解肝内的管道系统解剖和止血方法。随后我查了许多文献都未能得到直观知识,于是着手进行新鲜肝脏的肝内解剖研究。我们用肝内管道的铸型标本,进行肝内管道系统的解剖研究。结果显示从肝脏脏面入路切开肝实质进入肝内胆管的传统方法容易损伤肝动、静脉,发生大出血,难以显露肝内胆管。而从肝脏隔面进路切开肝方叶或肝中裂再沿右后叶胆管投影方向切开肝实质比较容易显露和切开右肝前后叶各段胆管汇合及狭窄部。这是一条进入肝内胆管的新途径,用于临床治疗复杂肝内胆管结石并狭窄的病例效果良好,获得成功。

在胆道外科领域,胆囊切除术的医源性胆管损伤,自1882年Langenbuch施行第一例胆囊切除手术以来是一直被重视的问题。现代虽然发生率已经大大减低,但由于各种因素至今仍然未能完全避免。我省昆明地区和地方医院多已发生过胆道损伤病例,我对这一问题做了不少的观察研究和经验总结。对其发生原因、预防和治疗形成了自己的认识、观点和方法。曾在昆明以及省内许多地区医院处理过一些这类病例,绝大多数获得良好效果。1996年之后关于“胆管损伤的预防、处理、修复、治疗”先后在省内外做过多次学术交流。先后有相当数量的这类病人被介绍到我们肝胆外科进行补救性治疗处理,积累了较多的临床经验。这也是我在几十年中始终坚持的一项工作。     

16587193261756.png

对慢性胰腺炎、胰腺钙化结石病早年认识不足。记得我还是住院医生时,曾遇一患者:赵某某,男,40多岁,有长期多量饮酒史,因上腹严重疼痛,腹泻,消瘦,反复多次住院,X线腹部平片发现沿胰腺部位,多个成串的高密度影像。那时大家都不认识此病,也未能治愈。直至1995年6月有一个18岁女性患者,反复上腹严重疼痛。经CT检查明确诊断为慢性胰腺炎,胰管扩张并多发结石。在当地和昆明多家医院内、外科治疗无效。那时我省和昆明尚未开展胰腺结石的手术治疗。我应病人父母的要求,抱着试试看的态度在昆明首次进行胰管切开取出十多枚米粒和黄豆大小结石后,完成胰管空肠Y型吻合,术后恢复顺利,效果良好。随后我陆续对此类病人进行手术,解决了不少病人的痛苦。

16587193446255.png

在几十年的医务工作中,我深有感触体会到:要当好一个外科医生,不但要有全心全意为病人服务的思想品质、良好的医德医风、还应具有比较牢固的医学基础知识,深入细致的临床工作,符合规律的临床思维以及精益求精的外科技术。不断钻研和总结经验教训,提高诊疗效果、才能更好为病人服务。                                        


文图:医院第六任院长王炳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