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马老师曾是昆明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的党委书记、主任医师,但采访中她对于有关自己的种种成就只字未提,令她自豪地侃侃而谈的,是那些为医院尽心尽力的老专家们。
与其说以下是一篇采访稿,不如说是马老师的一段回忆录。
“1982年,昆医附二院设置了40个专科、专病门诊,1988年,在此基础上设立了老干部高级知识分子(老干、高知)专家门诊,由专职医护接诊。到了90年代,医院各科都有了专家门诊,我有幸参加了几个老主任的专家门诊,负责做一些助手工作。
一个是蓝瑚教授的专家门诊。当时蓝教授已经70多岁了,但他还是每周准时出一次门诊,且每次都乘坐医院的交通车来。蓝教授的门诊不限号,不管什么样的病人,他都亲切耐心地询问病情,仔细进行体格检查,认真阅读报告单,给出明确的诊断和最佳的治疗方案。遇到典型的病例,蓝教授就让我们打电话给相关科室的老师,让实习同学来门诊看病人。他会手把手地教学,常从最基本的视诊、叩诊、触诊及听诊讲起。此外,蓝教授对一些特殊病人的诊治,也让大家受益匪浅。在我记忆中,曾有一个40多岁的女病人来找他看病,说她腹痛十多年,已摘除了子宫、胆囊和阑尾,现在还是腹痛,要求再做手术。蓝教授仔细询问了病史,又做了相关检查,耐心地给病人解释,并叫她每周来门诊复诊。病人走后,蓝教授说,不能说病人要做手术我们就做手术,得把病情弄清楚了,像刚刚这位病人应给予暗示治疗。经过一段时间的观察治疗,病人的腹痛果然缓解了,也没有要求再做手术。
蓝教授也提到另一种情况,病人需要做手术但本人或家属不同意怎么办?他说,在掌握病情的情况下,必须做手术的病人,尤其在危急时刻,我们医生要敢于承担责任和风险。张炳彦老院长就给我讲过一个蓝教授的真实案例。他说,有一个蛔虫性肠梗阻的病人,是个小孩,家属就是不同意手术。就在危机时刻,蓝教授冒着风险带着年轻医生及时给病人做了手术,拿出了满满一盆的蛔虫,挽救了病人的生命。
除了蓝教授,明庆华教授的专家门诊也让我记忆犹新。明教授是内分泌的专家,尤其是在内分泌疑难杂症的诊治方面一直深受病人的好评。因内分泌疾病大多治疗时间长,许多病人常年都找她看病。有一些患甲状腺疾病的年轻女病人,婚后因患病不能怀孕,多数已到适孕年龄,盼儿心切。明教授就给她们建档,选最好的时期怀孕,要求她们定期复查、定期调药,以确保母子平安。让我印象深刻的是,有个病人快要临产,甲状腺功能检测有波动,明教授找到产妇住院的医院,守护在医院,并同医院的妇产科医生一起,确保了产妇顺利分娩。对于这些治疗期怀孕生育的病人,明教授还叮嘱她们要带新生的宝宝到医院做一次甲功的检测,发现问题及时就诊。在她的诊治下,这些病人好转怀孕,完成了生儿育女愿望,过上了幸福的生活,她们常寄孩子的照片或者抱着孩子来探望明教授,并送些土特产以表心意。明教授从不要她们的东西,并嘱咐她们注意身体,定期复诊。
我们医院像他们一样的老专家还有很多很多,他们忠诚于医疗卫生事业,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全心全意为病人服务,救死扶伤的事迹和精神永远是我们学习的榜样。”
后记:
上述是马老师亲笔原文,在一张张信签纸上,整齐有力的字迹,一幕幕从马老师的脑海里写到了笔下。
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看世界,世界是广阔的,是伟岸的,但一路上走来的风风雨雨,点点滴滴,却不为人知。历史推动着时代的车轮在前进,作为后辈的我们,理应在这个物质条件优渥的年代,一代代的传承这不畏困难,亲力亲为,真心实意为患者着想的精神。
加油吧!新一代的年轻人。这句话送给你,也送给我。
文图:离退休管理办公室 团委 毛梦迪、冯金慧、余霞、王泽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