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荣宗教授,硕士生导师,1940年生于富民县,1964年毕业于昆明医学院医疗系,留校在第二附属医院外科工作至退休,创建了附二院胸外科。曾任胸外科主任、外科教研室主任,中华医学会云南省胸心血管外科分会委员、顾问,1984-1988年任附二院副院长。
采访前,彭老喊我们先说说自己求学路上的一条励志警句或小诗。“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爱人者,人恒爱之”“医者仁心,大爱无疆”……当我们一一写出自己的警句,彭老也绘声绘色地背诵起他少年时流传的打油诗:
小小一书生,
黄昏读二更。
鸡鸣先早起,
心想跳龙门!
后辈与前辈之间的对话访谈,也在彼此分享中轻松了气氛。
彭老分享了他学医、行医和执教五十余年的体会:为医者,当遵古训“言而无信不可学医”和“临症处方,经方验书,追踪疗效”之教诲,做一个现代医生还应循“学外语,一口长气可登顶;泡临床,十年磨剑图锋利”的成才之路,认真负责地对待所遇到的每个病人。
问:您当初是如何成为一名心胸外科医生的?
彭老:附二院前身是1952年建成的昆明市工人医院,1962年由于医学教育事业的发展,将工人医院改为昆明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从治疗性医院变成教学医院并提出目标,要建一个“像样的教学医院”。从附一院把内科基础和外科总论两教研室搬迁到附二院,以蓝瑚教授为代表的一大批教学力量服从党的号召来到条件较差的附二院。以外科为例,医护是由调来的16名医护和原有的5名医护组成,病床68张分为普外和骨科,有2个手术间。
为了适应教学医院建设,蓝瑚主任设想要建立胸外科、泌尿外科和整形外科等专业,人才培养方面选送了高年资的段体武、施加惠和劳汉昌等医生到北京上海进修,在医院外科推行总住院医负责制和住院医师24小时负责制培养措施。上级拨款兴建灼伤病房、增加了手术间和化验室血库(现在的3号楼),建一幢职工宿舍。1972年卫生部举办上海胸外科学习班,组织选派我去学习一年,从此我入了胸科的门。始建之初,普外兼胸科只有几张床,1983年成立胸泌科,1991年胸心血管外科建科。
从个人来讲,1959年高考后如愿进入昆明医学院,努力地学习各科知识。寒暑假就跑到弥勒县医院,因我大哥是外科负责人,当时跟着他接触病人,学习了一些临床知识。毕业后,留校在附二院外科工作,遇上恩师蓝瑚教授。我从上海学习回来后,他让我做了10年教学秘书,让我完成了一年的总住院医工作,告诉我要一个一个的病例积累,面对一个病人时应考虑诊断是什么、需要什么治疗、外科治疗用什么术式,术中、术后会发生什么并发症、如何处理……这都需要对病人高度负责。要我一口长气地学外语,让高年资的王懿儒医生带我并协助开展胸科工作,先以普外带胸科逐步发展。我的胸外科缘分可以归结为历史的机遇加良师、团队合作精神和个人的努力。正如一个同学所说:成功靠百分之一的天赋和百分之九十九的努力。
问:在医学生涯中您印象最深的一件事是什么呢?
彭老:(沉思片刻)1976年我们做的一例动脉导管未闭患儿,已出院几天了,因发热、咯血回来,X片显示左上肺实变,考虑是术后并发症“假性动脉瘤”,若不及时处理将危及生命。我们将此情况紧急向蓝瑚主任和王天元院长汇报,得到他们的支持,请来广州中山医院胸科主任王泰来(王懿儒主任的同学),他是解放后派出的、国内胸外科第一批赴国外学习归来的专家之一。他认真研究病人,制定方案:请心内科医生到场,采用低温麻醉,利用术中患儿心跳停止的间隙,迅即用王主任带来的、当时国内还没有的“带针无损伤缝线”修补主动脉破口,修补完成后立即进行心脏复苏,发生室颤,立刻除颤后患儿心跳恢复,术后精心护理治疗,病人顺利出院,至今健在。这是一场举医院之力,得到广州中山医院专家帮助,救治成功的严重并发症案例,这也让我们相信前进路上总有困难,只要找到解决办法,争取领导的支持,就能战胜困难继续前进!
学医是一个不断积累学习的过程,要善于总结,成功的是经验,失败的是教训。
问:您是如何做到临床与科研兼顾呢?
彭老:你们年轻一代印象中的科研工作者,都是一袭白大褂,风度翩翩,在各种仪器面前摆弄着各种瓶瓶罐罐。而事实上,时代不同,领域不同,摆在科技工作者面前的机遇与挑战就不同。任何一项科研成果需凭着艰苦奋斗、敢为人先的奉献精神,克服重重难关才会取得。当年的科研环境不比现在,硬件设备、人才素质,都是巨大挑战。但有科研意识是重要的。从临床实际出发,解决临床遇到的问题是最根本要求。
我在香港学习时,文献里看到国外刚用腔镜做肺大疱手术。回来后,结合我院已开展腹腔镜手术,有单肺通气的麻醉经验,有肺大疱的病人,便将此任务交给年青的王惠华医生,几乎与国内先进地区同步,在省内率先开展了腔镜治疗肺大疱。这一创伤小、康复快的治疗方法于临床取得较好成绩,获得省科技进步三等奖,文章发表在《中华心胸外科杂志》上,得到同行专家的认可。临床科研要追踪国内外文献,了解动向,结合自己的实际,认真总结,才能取得成果。
问:作为一名医生同时又是一名中国共产党党员,您觉得应该做些什么?
彭老:在1965年参加了省委大姚县昙华区山区工作队,这里作为改变山区彝族群众贫困落后的一个试点,让我认识到我们党的强大号召力。省委的决定一出,省地县三级党政机关立即抽调党员干部组成工作队,还要求组织医疗、文艺队协助他们开展工作。工作队住村三同(同吃、同住、同劳动),克服语言障碍,为调查村情民意做了大量工作,帮助修通昙华到马茨的乡村公路、改地、救助贫困户等,并有严明的纪律,这一切让我有了入党的念头,经组织严格审查后我光荣加入了党组织。
党是为人民谋福利的,要为党的事业奋斗,服从党的号召。要求自己对技术精益求精,救死扶伤。在自己的成长中除医疗职业外,也参加了医学院的下乡开门办学、抗震救灾、防治疟疾、重点县医院建设和扶持贫困县医院等工作,在福贡、宁蒗开展普胸手术。我作为一名普通党员参与并见证了我们党领导全国人民为改变一穷二白的面貌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奋斗之路。
希望你们身处新时代的年轻一代医学生,拥护党的领导、热爱祖国、忠于人民,努力掌握医学知识,有一个健康的体魄,像白求恩同志那样对技术精益求精,救死扶伤,全面发展,接受党和人民的检验。要协调好党和国家的“大目标”与个人成长的“小目标”,调整自己的“小目标”为党和国家的“大目标”服务。
你们是早晨八九点钟的太阳,充满无限的希望。像雷锋同志那样做一颗永不生锈的镙丝钉!
每一代人有每一代人要做的事。我们医院经过几十年、几代人的努力,占地扩大到100多亩,兴建了七号楼,医院拥有编制床位1500张,开放床位2009张,成为一个科室齐全、有特色专科的省级三甲医院,手术室已有现代化的层流净化手术间和达芬奇手术机器人。医院党委及时提出把“附二院建设成区域性高水研究型医院及医学人才培养基地”,以对接把昆明医科大学建成“双一流”医科大学这一战略目标。你们赶上新时代、新任务,未来属于你们!
文图:离退休管理办公室 团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