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亮,1944年12月出生于云南省昆明市宜良县,是家中的长子。他从小家境贫寒,母亲和祖母为了供他上学,熬夜编织草鞋,久而久之积劳成疾。贫困的生活和家人的辛劳坚定了他的理想:要成为一名优秀的医生。“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通过寒窗苦读,孙亮终于考上了向往的昆明医学院。
1968年孙亮顺利从昆明医学院医疗系毕业,同年9月份被分配到条件艰苦、交通闭塞的泸水县特噶卫生所工作。他没有因为医院小、条件差而怨天尤人,而是暗下决心,要将自己所学的医学知识用到实处,造福一方百姓。面对艰苦的生活条件、恶劣复杂的路况,他没有退缩,不仅坚持上山下乡出诊,还在工作之余不断学习总结,寻求医术上的突破。进入基层工作成为了他职业生涯中至关重要的一段经历。
1973年孙亮调到陆良县医院外科任外科主任。任职期间,他总是活跃在临床第一线,手术、会诊、病例讨论、查房,处处都有他忙碌的身影。他潜心钻研外科手术,针对不同病人、不同特点,术前反复研究并制定个性化的手术方案和步骤,常常学习到夜里两三点。就这样边学边干、边干边学,他成功地挽救了无数的生命,同时还积累了丰富的外科临床经验。
1977年-1978年,孙亮获得了到昆明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神经外科进修的机会。他特别珍惜这个来之不易的机会,业务上虚心向上级医生学习和请教,技术上自己潜心钻研。1979年,调入昆医附一院神经外科,师从李秉权教授。为了尽可能地帮助病人,他将医学基础知识与临床知识紧密联系,查阅大量前沿相关资料来尽力帮助患者,每次手术前都会提前复习并巩固解剖知识。
同年,对越自卫反击战爆发,孙亮和附一院的老师们带着医疗设备义无反顾地前往前线——云南开远。他们到位后迅速搭建了大帐篷,形成简易的方舱医院,分区救治伤员。临时战地医院搭建好后,受伤的战士就陆续送过来。面对战士,他们一边以语言给予精神鼓励,另一边则以高超精湛的专业技术对患者进行治疗。回顾那段经历,他说:“在战地医院,时间就是生命,每一秒都不能耽误,每个伤员来到你面前,你必须当机立断,立即为他们治疗,他们的生命就掌握在你们手中!”这是孙亮老师对我们青年医学生的谆谆教诲,新一代青年医学生必须牢固掌握基础知识,并且将这些知识灵活运用于临床,学会独当一面。
1985年,孙亮到北京天坛医院进修学习。一边学习一边工作的方式也让他受益匪浅,不仅开阔了眼界,也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使他对新技术的开展有了更多的体会和感悟。
1988年,澜沧发生了7.6级大地震,医院安排人员到澜沧支援,孙亮没有犹豫,连夜跟随救援队一起出发。当时还未抵达地震中心,道路严重受损,不通车辆,救援队就徒步赶往灾区并搭起了临时帐篷,开始对受伤群众进行救治。当时伤者多为复合伤和压伤,救援队的同志们对伤员进行生理和心理的双重治疗。经过一周的奋战,救援行动基本完成。灾后重建,出门义诊,每到一户,救援队都会带给灾民被子、油毛毡等救援物资,注射预防疫苗,对灾民进行心理疏导。孙老回忆过去,说:“群众需要我们,我们就要尽我们自己所能去帮助他们,我们是医生,救死扶伤是我们的本职工作。”
1993年,因医院工作业务调整,孙亮由附一院调至附二院工作。当时的附二院没有开设神经外科,没有病房、没有病床,医生仅两三名,护士也是临时抽调的。回忆起往事,孙老至今言语铮铮:“无论如何艰苦,也要想办法独立成科!要保证正常的工作进行!”后来经过医院多方协调,将大礼堂改建为神经外科,神经外科磕磕绊绊地成立了,可是新的问题又接踵而至。在当时,相比附一院,附二院的神经外科医疗技术、人才、设备都相差甚远,脑外伤病人来了,只能送到附一院去处理。孙老到了附二院,重新整理人、财、物,一步步地将原本并不存在的神经外科建设发展成一个成熟的,有完善的病人管理医疗系统的科室。
提起建设神外科室的过去,孙老不无骄傲地说:“以前附二院没有手术显微镜,做脑部精细手术只能靠肉眼;我来后,想办法弄到了手术显微镜。脑部术后病人生命体征不平稳,缺乏完善的手术后监护管理系统,我就首先在神经外科设立了重症监护室,安排医师轮流值班,自那之后,病人的死亡率大大降低了。”
在科研方面,孙老也有其独到老练的眼光和技巧,“科研必须要有立足点!”凭借吃苦耐劳,精益求精的专业精神,和长久的坚持与努力,孙老硕果累累:他的科研成果“颅骨大骨瓣减压加脑室外引流在颅脑火器伤中的应用”获1990年云南省科技进步三等奖。论文《云南省大理白族地区神经系统疾病流行病学调查研究》获卫生部科技进步二等奖、省政府科技进步三等奖,论文《云南省大理白族地区脑血管病六年监测研究》获省政府科技进步三等奖。“亚低温治疗在神经外科危重病人中的应用”,获2000年省政府科技进步三等奖。
除此之外,孙老还特别留心新技术进展,与时俱进,对新技术引进独具慧眼。在大多数同仁对伽马刀引进持观望态度时,孙老目光长远,敢为人先,认为应该争取一切可利用的资源和人力推动新技术诊疗的发展。只要是对医疗开展有好处、对医院发展有好处,孙老就会据理力争,摆事实,讲道理。经过与多方机构的长期沟通协调,伽马刀终于如愿以偿地被引进并应用到临床中。经过无数临床工作和时间的检验,伽马刀在新技术诊疗方面拥有了一席之地,这也证明了孙老独到的临床思想和眼光。
直到2003年退休,孙老先后发表科研论文40余篇,多年来先后获昆明医学院、昆医附二院“先进个人”“优秀教师”等多种表彰和奖励。历任云南省脑血管病防治办公室主任,昆医附二院神经外科主任、硕士研究生导师、神经外科教研室主任、云南伽马刀治疗研究中心主任、伽马刀治疗研究中心头刀部主任、云南省神经外科学会副主任委员。
但退休并不意味着临床工作的结束,时至今日,孙老仍然坚持工作,对日新月异的医疗知识和技术潜心学习,对后辈殷殷指导:“医学,一旦选定了就是终生的事业,要坚持,要肯吃苦,面对苦难要有承受心,心志坚定,有了临床中的许多经历,你才会成熟。”这不仅仅是孙老对后辈的期望和要求,也是孙老一生奉献临床事业,即便艰难困苦,也不改初心的真实写照。
文图:离退休管理办公室 团委 顾文琪、刀涌纯、罗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