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庆祝建院70周年之老专家说院史】永随旗帜 开拓前行 ——学生访昆明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原副院长、护理部主任犹品素主任护师

发布日期:2022-08-10    浏览量:2492

16600937854490.png

犹品素1939年8月出生于贵州省瓮安县,主任护师、教授,曾任昆明医学院副院长,护理部主任,昆明医学院护理系主任,云南省护理学会理事长,云南省科协委员,中华护理学会常务理事、教育委员,《中华护理杂志》《护士进修杂志》等杂志编委。

1957年,犹品素毕业于贵州省卫生学校护理专业,同年7月分配到贵阳市结核病防治院工作。1958年光荣成为一名共产党员,那时国家处于困难时期,医疗条件较差,结核病对病人生命威胁很大,人们对结核病人是避而远之。我们问犹老师在结核病院工作害怕吗?她笑着说:“我是服从组织分配,为病人服务,是一名护士的天职,那时的年青人,单纯、朴实、需求少、不怕苦、不怕传染,任劳任怨、一心做好本职工作,虽然医院工作条件较差,夜间观察病人病情都没有电灯,是提着煤油灯走到病床前观察每一个病人,夜间抢救大咯血的危重病人就更加困难。但同事们毫无怨言,想的是怎样减轻病人痛苦,保护病人生命安全。”苦中作乐,应该是对这群勇敢无畏的年轻人们最好的写照了。

1965年11月,犹老师调入昆明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任外科护士,当时令她印象最深刻的是一位禄劝县女烧伤病人,全身烧伤面积达70%以上,病情危重,只能处于俯卧睡姿,犹老师和她的同事们就跪在地上给病人喂药、喂饭。在病人心情烦躁时还会将食物喷在她们脸上;她们擦去污物后,继续喂病人吃饭,在全科医护人员精心治疗下,病人病情逐渐好转出院。在此期间,全国妇联执行委员王光美代表国家主席刘少奇来到附二院烧伤科看望该病人,并对烧伤科的医护人员给予了赞扬和肯定。

1970年1月5日凌晨,云南省峨山县发生7.7级强烈大地震。医院当晚通知犹品素参加抗震救灾医疗队,立即出发奔赴重灾区,她撇下家中5岁的女儿和1岁半的儿子乘车颠簸10几个小时,到达震中峨山县梅子村,不顾余震的危险,立即投入救灾工作。她们露宿在稻田草堆上,每天睡眠不到5小时,饿了吃点干粮充饥,日夜奔走在救灾现场抢救病人。同时还要做好防疫工作,帮助村民重建家园,一去就是半年之久。她把对亲人的关怀和思念献给了灾区的人民。

1972年医院推荐犹品素到昆明医学院进行为期2年的医专班学习,毕业后回到医院儿科工作,任住院医师。1975年,犹品素参加国家科研项目,云南省青蒿素临床验证和防疟、抗疟工作,到海南岛、云南保山坝湾、德宏瑞丽等地为贫困山区的村民诊治疟疾。在气候炎热、蚊虫叮咬、疟疾流行,生活条件艰苦的工作环境下,她坚持走村串寨,送医送药到村民家中,精心诊治每个病人,认真收集临床资料,完成了抗疟和青蒿素临床验证研究工作,该项目获得国家卫生部科技成果二等奖。

1977年10月犹老师又被派到广州中山医科大学附属医院儿科进修小儿心血管疾病,回医院后与内外科医生共同开展先天性心脏病的手术治疗,当她满怀热情地做一名有专科特长的儿科医生时,却迎来了人生路上的一大转折。1979年医院领导决定建立护理部,以适应医院改革发展和教学的需要,任命犹品素负责筹建护理部。任职后,她团结全院同仁,专注于护理队伍建设,重新组织拟定全院护理人员工作职责、各项操作标准,专科护理常规、病区管理制度、护理人员守则,护士长工作手册等。进行全院护理人员培训,每周进行病区管理、重症护理和教学查房,提高全院护理人员业务素质,调动各级护理人员积极性,改变了全院护理工作面貌,得到了省卫生厅和各医院同行的好评。

1984年卫生部委托南京医科大学举办全国护理部主任培训班,提高全国护理管理质量,医院选派犹品素前往学习,曾任学习班班长,半年学习中深受老师和同学们的信任,同全国各地医院护理部主任们建立了深厚的友谊。期间学习了管理学、心理学、人文学科、护理新业务、新技术。回到医院后,犹品素被提拔为副院长兼护理部主任。她深感责任重大,暗下决心,要将所学的新理论、新知识、新技术运用于医院护理团队的管理和建设。在医院领导的关怀和支持下率先在云南省应用护理程序理论,开展了“责任制护理”的临床实施和探索,及时组织全院护理人员学习新理论、新知识、新技术,重新认识现代护理概念、定义、理论、性质、任务,明确责任制护理是以病人为中心、护理诊断为核心、计划护理为内容、因人施护为特点的身心整体护理。首先在内、外科各选择一个病区进行试点开展工作,取得经验后,在全院推广“责任制护理”模式。强化护理工作的“三基三严”,加强基础护理、完善专科护理。修订护理工作程序、制度、职责、标准,派送护理骨干到北京、上海、南京、成都等地学习,邀请知名专家来医院讲学。扩大护理人员的视野、临床思维、品德修养、服务意识、技术水平,提高了护理质量,使病人获得安全感,减轻心理压力和痛苦,改善了医患关系,病人获得了优质的护理。该项工作曾到上海参加全国护理学术会议交流,获得同行的高度认可和一致好评,1985年获得医学院科技成果一等奖,云南省卫生厅科技成果二等奖,为全省推广临床护理模式改革开了先头,培训全省护理骨干4000余人。

1986年医院发展扩建科室,犹品素组建职业护士学校,任校长,培训任教和临床带教老师,建立护理教研室、护理示教室,招收了6期护生,共计400余人,解决了医院护士紧缺的问题,这批护生后来也成为了医院的护理骨干,为昆明医学院开设护理系奠定了基础。

1988年全国加强医院内控制感染,又组建了医院感染科,犹品素任主任,该科于1991年获得全国首批医院内控制感染模范单位奖牌。

1993年犹品素接受昆明医学院领导任命,组织筹建昆明医学院护理系,任主任,填补了云南省高等护理教育的空白。她亲自制定教学计划,设置教学课程,培训教师队伍,选送各附属医院的护理骨干分批次到北京、上海、南京、西安、泰国等护理学院进修学习,培养了一批护理骨干教师,提高教学质量,培育了一大批高级护理人才,充实到省内各级医院护理队伍,推动了云南省护理学科发展。1998年护理系由专科升为本科,2000年升为护理学院。她退休后受聘为护理学院咨询专家,继续关心护理高等教育至今。一路走来,昆明医科大学护理学院的发展离不开犹品素老师的贡献和付出。

1984年犹品素兼任云南省护理学会副理事长,1995年任学会理事长,二十多年来配合省卫生厅、省科协采取多种方式举办各级、各类学习班,为全省护理队伍培训护理骨干20000余人,尤其以地州县医院护理人员最多。她经常到基层医院讲学和临床技术指导,跑遍了云南省16个地州及县级医院,深受广大护理工作者和基层医院领导的欢迎和敬爱。

犹品素执着追求护理技术和护理理论的发展,在护理科研、著作、论文方面取得了不少的成果,完成科研项目5项,其中卫生部科技成果二等奖1项,云南省医药科技成果三等奖2项,昆明医学院科技成果二等奖2项。主编书籍3册,参编书籍8册,在全国和省内发行,撰写论文30余篇,分别在国家级、省级刊物发表,部分论文在国内外进行学术交流。

“不做则已,要做就要做到最好!”是犹品素老师的座右铭,为了把附二院的护理工作做到最好,她曾先后到日本、美国、韩国、泰国等国家以及香港、澳门、台湾地区参加国际学术会议和交流。由于个人的突出贡献,1987年被评为云南省“学习南丁格尔”先进个人。1988年被卫生部授予“全国模范护士”称号。1994年被国务院表彰为“突出贡献的专家”,并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2001年中国科协授予“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称号。

在访谈中,犹老师说得最多的就是认真实干,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做医生、护士纸上谈兵是不行的,要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充分发挥眼、耳、口、鼻的感观,手脑并用,发挥主观能动性,不要一昧依靠仪器设备的检查结果来诊治病人。她说,对待护理工作要有严谨的态度,常怀一颗坦诚、细心、耐心、客观、谦虚学习之心,从实践中去收集数据,去证实理论,应用理论。因为病人存在个体化差异,要随时收集并记录患者生理心理变化,了解社会支持情况、文化水平,以达到最佳的个体化治疗护理。所以要多接触病人,多倾听,多换位思考,不能用一个标准去衡量所有人,在原则范围内应灵活处理问题。工作上要严谨,生活上要随和。“言语是心声,反映一个人的修养,一定不要背后妄议别人,揭人之短,保持自信、开心、善良的心态。在其位谋其职,有担当和责任心。”

如今,犹老师已经83岁了,回首匆匆岁月,犹老仍是热泪盈眶、精神饱满。在2021年建党百年时,她获得了“光荣在党50年”的荣誉勋章。在新中国的建设过程中,正是有一批批如犹老师一般的仁人志士前仆后继地努力才有我们的今天。在飞扬着镰刀锤头的鲜红党旗下,让我们不忘老一辈医务工作者的初心,跟随旗帜,为人民健康而努力前行!


文图:离退休管理办公室 团委 杨立民、杨逸寒、杨雪、彭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