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杨碧1949年出生于云南省昆明市,因小时候家住昆明市人民医院附近,耳濡目染,心中萌发了成为一名“白衣天使”的想法。
吃得苦中苦 创门诊最高纪录
1969年2月从昆明市第三中学毕业后,李杨碧在时代的号召下加入到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队伍中,来到了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在外五县干了一年的农活,又被派去小学代课,遇到知青调动却没想停止招工,只好又留队两年。“我们白天跟随知青队伍辛勤劳动,晚上在煤油灯下挑灯夜读,当时和景颇族人民生活在一起,语言不通,习俗不一,就这样日落而息,日出而作。”
“鲜衣怒马少年时,不负韶华行且知”。四年间李杨碧就这样一直坚持着,始终没有放弃学医的梦想。终于,依靠自己的刻苦自学,在1973年考取了昆明医学院的医疗系。在几年的系统学习之后,她被分配到了昆明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口腔系,正式成为了一名梦想中的白衣天使。
70年代补牙的人很多,而当时口腔科医务人员却严重不足,设备也比较落后,患者常常要排很长的队,医生在岗一整天是常态,基本没有什么休息的时间。“那个时候不慎遇到停电,医生还得使用脚踩发电的机器为患者诊治牙齿,需要良好的体力与脑力相结合,也是对口腔科医生的巨大挑战。”尽管当时的条件艰苦,口腔科还是能冲破一切困难,做到一心为病人,尽全力为病人诊治。
1981年李杨碧被派去盈江县工作一年,适逢医学院成立口腔系,医护人员突减大半,科内医生紧缺,只留下她和朱主任以及两位技师,她便赶回附二院维持工作。后来医院又陆陆续续招进省卫校口腔系以及州县来进修的一些医生,科室慢慢成长起来。那个艰难的阶段,李杨碧白天在医院给病人看病,指导临床,晚上还要开展教学以及培训工作,不仅保质保量完成了门诊的医疗任务,而且还创下历年门诊最高记录,突破日门诊量200人次。
大爱无疆 用实际行动践行党员承诺
1987年,李杨碧正式加入中国共产党,严格要求自己,以身作则,为患者治病、为人民服务,践行着共产党人对党和人民的承诺。“抓学习、强素质,做表率”,她用最简单有效的方法和技巧,为患者解除病痛,缓解忧愁。
1989年,在科室人员的共同努力之下,医技护人员增至25人,设备也得到了更新,李杨碧升任副主任。1990年,朱逸生老主任退休,李杨碧开始着手主持口腔科的工作,并赴各大一线城市进修培训,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知识和管理能力,以便口腔科更好地发展。同时,附二院口腔科也开始进行分专业侧重,开展了许多相应的专科门诊,进行牙齿各方面的修补和治疗工作,新型材料开始应用于临床,开展了烤瓷烤塑工作,各门诊发展越来越专业化和细致化。1992年李杨碧上任口腔科主任,同年脱产学习外语。
1993年7月,李杨碧加入援外医疗队赴乌干达进行医学援助。当时乌干达艾滋病十分盛行,当地感染率高达50%以上,而防治的条件又十分落后,只能依靠口罩、手套这些基础医疗用品进行自我保护。除此之外,医生们还面临着语言不通、住行不便等一系列困难,每天的工作压力十分巨大。李杨碧不畏困难,不怕吃苦,一心只想为乌干达的医疗事业作出贡献,同时当地居民也十分朴素友善,积极配合医疗诊治,援助任务顺利完成。
李杨碧于1995年平安回国,之后忽然突发高热,住院三个月治疗无果,因找不到真正引发高热的病因,大量使用抗生素等一系列药物,落下了肝损伤的病根,但她并没有因此抱怨过或委屈过。她笑着说:“人这一生哪有不生病的,只要被救助治疗过的患者健健康康的,我们所做的这一切也就是值得的,这也是一个医生应该做的。”一句话让我们泪目,是呀,他们普通又特殊,平凡却伟大,一生为医,一心为病人,这种精神值得我们所有医学生去学习。
提升百姓口腔健康水平 她总有时间
当时人们对牙齿的保护意识不强,口腔疾病在当时有着90%以上的发病率,因此普治过程工作量巨大,经常成流水线工作。医生们分工明确,动作迅速,普查普治工作效率十分高效。同时,李杨碧和同事们认为口腔问题必须从小抓起,要从幼儿园小朋友开始做起,前前后后为上万小朋友和老师普及知识、治疗牙病。为了帮助鹤庆、晋宁等地基层地区开展口腔知识普及、防治工作,李杨碧和同事们还培训当地医生以及村医为居民防病治病,因当时基层医疗资源匮乏,在普查过程中他们还向当地赠送各种口腔科用具、牙刷、牙膏、书籍,甚至治疗机器。
李杨碧在门诊开展工作兢兢业业,主修口内科。她常常说一句话:“牙疼不是病,疼起来要人命”,为了牙髓炎患者假期照常工作,在医院经常加班不能按时回家,只要科内通知有病人,总是第一时间放下手头上的事,奔向医院。李杨碧回忆到,因为工作原因家里小孩经常无人照看,有一次儿子在家中发高烧还是拜托科里护士带去医院治疗,等她将手头病人诊治结束后跑到病房时,儿子因手部活动导致输液外漏,肿到不成样。就是这样,李杨碧把病人、把工作总是放到了最重要的位置尽职尽责,任劳任怨,直至 2004年正式退休。即使是退休后,李杨碧仍会花时间去了解与研读口腔事业相关的最新动态。
当问到这一生所取得的成就时,李杨碧不矜不伐,连道自己不过是在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最自豪的就是“优秀党员”与“优秀工作者”两个称号了。“能够减轻患者的病痛、不辜负每位患者的信任,能够为人民服务,能够在岗位一天,干好一天,那就是莫大的荣耀与成就了。”然而,无论是下乡时,兼顾劳动、学习与教书育人,不仅自学考上大学,还成为了文化的宣传者,帮助景颇族的村民学习普通话、了解昆明文化;还是与曾经的老同事们一起建立口腔系,推进昆明乃至整个云南的口腔事业发展;走基层,宣传口腔知识与发放牙具,促进提高人民的口腔卫生意识与口腔健康;更不用说为了更多人的健康,义无反顾地前往乌干达对当地人民进行援助……桩桩件件,不单是殊荣,更像是作家笔下一部具有传奇色彩的小说。
后记:
今年,李杨碧老师已经73岁了,持续两个多小时的采访过程中,她一直神采奕奕,没有丝毫疲倦的状态。对于口腔的工作,李老师说的最多的就是严谨认真。“不同的牙需要不同的工具,不同的口型和牙型需要不同的方法,在选择工具和方案的过程一定要严谨,认真进行一遍遍推演,不仅要解决患者的疾病,还不能弄错患者的好牙。另外口腔工作的工具和材料都很小,极易被患者吞下或误吸,所以口腔医师不仅要操作熟练,还要严防器材和物品掉落。”
对于青年人,李老师说到,一定要努力学习,口腔知识很多,如果想成为专科医生,一定要打好基础,并且在所从事专科的方面积极探索才能够有发展;如果未来工作是在基层,更要注意口腔各专业的疾病综合掌握。学习口腔不仅要学习医学知识,还要对口腔各方面的材料进行详细掌握才能够给出合理方案,要做到面面俱到,事无巨细。在实习时一定要胆大心细,既不能畏首畏尾,又不能粗枝大叶,要理论结合实际,用理论指导实际工作,同时又要用实际来验证理论。
李老师更多的是语重心长地叮嘱同学们在今后从医的过程中要做到“心中有病人”,要用心对待病人,尽可能多地将时间留给病人。
文图:离退休管理办公室 团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