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桂仙,1937年出生于云南昆明,一生经历坎坷磨难。幼时家贫,小时好学,青年时与丈夫参与革命,伴着战火与国家共同成长,也得以见到了新时代的骄阳。而今家中三代学医,子女成材,儿孙绕膝,荣光满堂,生活却还是一如既往地简单和朴素。如今虽然年过耄耋,但她“历经磨难,不改初心”的坚韧品格却永远年轻。
为填饱肚子 什么粗活儿、累活儿都做过
陈桂仙儿时家住昆明盘龙区,上学却要到双龙桥,按当时的交通状况,这已是一段很远的路程。她每天要步行往返于家和学校之间,还要帮忙料理家务和照顾妹妹,在这种情况下,只上了三天学就无奈地辍学回家了。
14岁时因父亲病逝,家庭重担都落在了母亲一人身上,迫于生活压力,母亲不得已带着三个妹妹回了外婆家,留下陈桂仙独自一人守家。她靠着做临时工,学邻居打毛衣卖钱维持生计,一天也只能挣到五毛钱,而勉强填饱肚子就要花掉四毛钱。可想而知,这样的生活对于一个孩子来说多么残酷。陈桂仙说:“当时哪有什么远大的理想,只知道要填饱肚子就行了,只要能挣钱,什么粗活儿、累活儿都做过了。”如今六十多年过去了,回忆起这段陈旧时光,陈老泪眼婆娑。
勤奋好学 获医院认可不断深造
1955年,一次偶然的机会,医院组织体检并招聘护理员,身边的朋友都鼓励陈桂仙去试一试。陈桂仙说:“我当时并没有想过到医院工作,只是想着去做个体检,没想过了几天就收到了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五十八医院的通知,说我被录用了。我清楚地记得,去五十八医院的那天是1955年3月18日,同行的都是和她差不多大的孩子。医院坐落于山沟沟里,八人一间宿舍,条件艰苦,同行的伙伴渐渐都开始写信回家,不想留在医院,有的伙伴就被家人接回去了。我不知道可以写信给谁,可能从小吃惯苦了,这样的条件还能接受,索性就留了下来。在医院刚开始的工作就是些杂活,打扫病房,照顾病人吃饭起居等等。当时我们的医患关系很好,晚上放电影时,我们会先去给病人占座,或者病人给我们占座,大家一起看电影,过得很开心。”
后来,陈桂仙被提拔为助理护士,除照顾病人外,还管理起了病房仓库。医院开始组织大家一起学习文化知识,因为只上过三天学,她甚至不会写自己的名字,也因此特别勤奋刻苦,只要是工作之余,都会拿出书本来学习,每天晚上也都要学习到深夜。护士长要求陈桂仙到护校进一步深造,她却觉得自己连学也没有上过,怎么能去上护校,内心十分抗拒。后来院领导反复做她的思想工作,她终于被说服了,去了护校学习。“刚进护校时,进行了一次摸底考试,我还清清楚楚地记得我考了62分,很意外。院领导夸奖我并十分关注我的学习情况,我当时心理就想着一定要更加努力的学习,毕业考核时我拿到了92分的好成绩。”
伉俪情深 亲密战友共同奋战三十余载
护校学习结束,陈桂仙继续回到五十八医院工作。在医院工作过程中,经同事介绍,认识了老伴李同林,并于1957年结婚。
老伴李同林从医科院校毕业后,他俩一起到了云南建水县140医院(原野战140医院)。那时去医院路途遥远,一路晕车,身体十分吃不消,多亏了老伴悉心照顾。在140医院,男女分住,每天早上要出早操,虽然身体不适,但她还是像其他同事一样坚持。“出操时跌倒摔伤了膝盖,老李就一点一点地教我要怎么跑步、怎样保护自己……”陈桂仙回忆着两人生活中平凡的点点滴滴,脸上洋溢着幸福的微笑。
1964—1973年抗美援越期间,同时也在越南7号公路修建期间,李同林到越南参与医疗救助工作。陈桂仙在生下第一个孩子不满2个月时,就选择将襁褓中的儿子送给妹妹寄养,然后整理行囊,与同事、战友一起踏上援越的飞机,到战火纷飞的异国他乡,帮助那里受苦受难的人民。尽管已过多年,回忆起那段岁月,她仍觉得犹在眼前:“那时候条件艰苦啊,竹席子竹屋,天气闷热难耐,洗澡要到弯弯曲曲的小河沟里露天洗,走在路上到处都是蛇,一点不怕人,会在你脚背上爬来爬去……用的是昏暗的煤油灯,还不敢久点,怕美国的飞机看到,投放照明弹……”在这样艰苦的环境中,陈桂仙作为一名医务人员,要克服的困难还不止于此。
当时交通不便,不管是取药、随访病人,还是联系医疗工作,去哪都是靠一双脚走,加上地形原因,称得上是“翻山越岭”了。当时的越南医疗器械短缺,医疗技术相对落后,她就任劳任怨地工作,为病人包扎伤口、打针、输液、换药,同时也对越南当地医务人员进行护理技能培训指导,繁重的工作并没有压垮她,反而锻炼出了她愈加坚韧的品格和不畏艰难困阻的工作态度。
陈桂仙及其所在的支援部队在援越抗美的艰苦岁月里,像对待祖国同胞一样关心越南老百姓,当他们离开越南回家乡时,越南人民热情地欢送他们,感激他们的付出,中越人民的友谊像日月之辉一样长长久久。直至从越南回国,陈桂仙才与阔别两年的丈夫、战友李同林见上面,在这两年期间,两人书信不通,只有寥寥几句互报平安的口信聊做安慰。回到这片熟悉的土地时,当年襁褓中的孩子已经一岁半了,已经摇摇晃晃地会走路、会咿咿呀呀地说话了。
1980年,陈桂仙和李同林夫妻俩相继从部队转业到昆明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工作,李同林分配到内科,陈桂仙分配到了供应室,她笑言:“之前工作太艰苦了,后来日子太平,我就想找点清闲的工作做。”可是当时的院长和书记看中她有吃苦耐劳、脚踏实地的精神,多番劝她到儿科任护士长,陈桂仙到儿科工作了一年。一年后,转到了门诊部工作。秉承了自己一贯踏实肯干、工作热情、态度温和、细心严谨的工作作风,收获了无数患者和医疗同仁的好评,守好了自己在附二院工作的最后一班岗,直至1993年退休。
陈桂仙与李同林夫妻,伉俪情深,忠心赤胆,一心报效祖国,在那个时代,作为战士,作为医务人员,把大量的青春光阴和生命都投入到医学事业当中,燃烧自己的生命,谱写出云南这片质朴而古老的土地上令人动容的奋斗之歌。
对来访的医学后辈,她殷殷地教导着:“学医是很辛苦的,你们要认真严谨地对待工作,保持热情,要任劳任怨,踏踏实实地工作。多看、多听、多学,现在能考研就要尽量考,要为以后顺利的开展工作做准备。”陈老师的谆谆教诲,令我们感受到老一辈医务工作者“博学而后成医,厚德而后为医”的高尚品格,让我们肃然起敬。
文:离退休管理办公室 团委顾文琪、罗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