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黄青青。从医40多年,我一直追求着年轻时做医生的目标和理想。今生有幸能和二院老一辈的专家,麻醉科胡同增、文仕铭教授,外科蓝瑚、王一儒、王炳煌、张炳彦等教授共事是我的荣幸。当时的麻醉科仅是个麻醉组,和外科同一个科室,与外科医生同处一科,大家和睦相处,共同进步。也就在那时见证了老一辈是如何做一个医生,不辞辛苦,不求回报、对技术精益求精,执着追求,以仁德之心对待患者;与同道相拥相携,同心互勉。他们的事迹行为深深地影响了我,什么是好医生?身边的他们就是。从那时起,我就定下了事业追求的目标和理想,以他们为标杆,做他们那样的医生。为此,我不断地在临床实践中塑造自己。
90年代医院派我去法国进修学习,看到了东西方医疗的差距,学成归来,在医院领导大力支持及同道的鼓励下,明确了自己事业发展的方向,借助国外重症医学的发展经验,结合中国的自身特点,摸索适用于国情的人文、环境模式,积极参与组建医院重症医学科,为重症医学科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同时加速人才培养,提高了医院危重病人的救治能力。30多年来,我和我的团队以积极乐观的心态去迎接挑战。遇到困难永不退缩,脚踏实地、埋头苦干,以孜孜不倦的求知热情和忘我的奉献精神阐述人生信条。理想的追求和付出不一定有收获,但没有付出一定没有收获,最终在重症医学科建立与发展中,我将自己的梦想变为现实。
云南省ICU自80年代开始起步,在全国属起步较早的省份,我院是省内最早有建设ICU理念的医院之一。早在1986年,即由心内科组建了省内第一个ICU,开始实现了将危重病人集中管理,尽管由于设备简陋及人员等问题,其发展缓慢,但随着与国外交流的加强,从院领导到我们学科带头人都认识到重症医学的发展将成为现代化医院建设的总趋势。1990年1月8日正式成立我院重症医学科。我自己在首届中华医学会重症医学分会中担任常务委员,成为我国西南部的重要学科带头人。2007年3月,我率领我省重症医学同仁组建成立了中华医学会云南省首届重症医学分会,我自己连任中华医学会重症医学分会3届常务委员,参与了10个专业指南的编写。借助这个平台与国内国外专家广泛交流,不仅加快了我科专业水平的提高,缩短与国内外的差距,同时,不断地学术交流也让国内同道加深了对科室的了解,为科室的快速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30年来,重症医学科从刚成立时的4张床位发展到目前35张床位,医护人员从10多人增加至118人,设备总投资上亿元。科室目前拥有世界级的专科医疗设备,包括床旁CT及危重病生命支持高级模拟人系统2套,心肺复苏模型等先进的生命监测及支持治疗设备和教学培训设备。收治危重病人数从成立时的每年100多例到今天的近3000例。大大提高了急性肾功能衰竭、尿毒症、脓毒症、多器官功能障碍的救治成功率。危重抢救成功率>90%达到国内外先进水平。30多年的探索发展得到了巨大的收获,我院重症医学科2010年获得首批“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建设项目”,当时全国仅有25家获此殊荣,标志着我院重症医学科跨入了全国先进水平。2019又获国家疑难病症诊治中心建设项目,获国家资助1.5亿,同时相继获得“云南省重症医学质量控制中心”“云南省重症医学研究中心”“云南省重症医学继续教育基地”等殊荣,使科室在云南处于领先水平,成为云南省综合实力强的危重病治疗抢救基地之一,在省内具有较强的影响力。
教书育人,搭建一支拥有高素质、高水平的医疗和护理专业队伍,是学科发展的重中之重。经过30多年的努力,自己培养了研究生20多名。科室有担任中华医学会重症医学分会全国常务委员1人,全国青年委员1人。现担任中华医学会重症医学分会全国委员1人,中国医师协会重症医师分会全国委员2人,任云南省重症医学质量控制中心主任1人。
科室发展到今天,要感谢和我一起创科的同仁,他们是科室发展的骨干力量,与他们共同奋斗和和睦相处的美好瞬间一直铭记在我心中,从未忘记。还要感谢几代院领导和医院同道的支持,让学科不断发展,更让我倍感欣慰的是学医真好,做医生真好!
文图:黄青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