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疗服务

【健康科普】孩子固执不配合是强迫症?——带你认识秩序敏感期

发布日期:2022-05-19    浏览量:3691

很多2、3岁孩子的家长到儿童保健门诊时,都会提出自己家的宝宝好像有“强迫症”。比如“早晨起床穿衣服一定要先穿上衣再穿下装,如果不按顺序来孩子就会哇哇大叫;沙发上的靠枕移动了位置,孩子一定要放回原位;吃饭必须自己夹菜、进电梯必须自己按钮,否则也会不高兴,甚至哇哇大哭……”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是不是孩子得了“强迫症”?或者是孤独症?家长会有这样的担心。其实这样的担心大可不必,这是因为孩子进入了秩序敏感期。

什么是秩序敏感期?

“秩序敏感期”是指幼儿学习训练秩序行为比较容易,秩序感发展比较迅速的时期。一般出现在2岁-4岁的时候,在这一时期,幼儿对事物的秩序有强烈的需求,并逐步获得和发展起对物体摆放的空间或生活起居习惯的时间顺序的适应性。

意大利幼儿教育家蒙台梭利认为,孩子的秩序感主要有两个不同的种类,一种是“外部的”,即对他所处环境的“秩序体验”;一种是“内在的”,即对自己身体各部分及这些部分相对位置的“秩序意识”。两种秩序虽然被分了种类,但实质却是相通的,即只有在被满足了之后,孩子才会表现出平静和快乐,反之则会不安哭闹。

孩子对外在环境的“秩序体验”,主要表现在东西应该放在恰当的位置。通过观察,我们可以发现有趣的现象:当一件物品被置于不恰当的地方并被幼儿发现时,幼儿会把它放到应该放置的地方。如:一块肥皂被放在脸盆架上而没有放在肥皂盒里,一定会有幼儿把肥皂放回肥皂盒里;一把椅子被放在不恰当的地方,一个2岁的幼儿会突然注意到它,并使它物归原处;一件物品没有放回原来的位置,一定会有小朋友发现并主动物归原位……孩子对“外在秩序”的需求,就像是大自然给予人类一个指南针一样,借助它,就可以更好的适应世界。

而对“内在秩序”的敏感,则是一种洞察力和本能,为其意识的形成打下基础。如今,我们能够轻松地支配自己的理性、意志和肌肉,很大一部分都是童年适应这个世界的结果。但是,这种敏感也有被破坏的时候,一旦受到阻碍,孩子就会感到安全感缺失,焦躁不安、发脾气。如在《童年的秘密》一书中,蒙特梭利就举了一个例子,在保姆用了不同的手法顺序给孩子搓澡时,孩子就会情绪不安。而习惯了有栏杆的小床的孩子,在大床上就会因恐惧而哭闹不止。

当孩子的秩序感遭到破坏,对其专注力也产生影响

不少两三岁的孩子无法将精力固定在任何一件事情上,比如吃饭看到了好玩的东西直接就冲过去。

从小生活在毫无秩序,且杂乱无章的环境中,孩子的专注力会受到影响,对任何事情都无法静下心来。那么这部分孩子将无法适应小学、初中、高中课堂,因为注意力不集中,无法集中精力听讲、做作业,甚至于养成不细心、没耐心、做事粗糙的坏习惯。

孩子未顺利度过秩序敏感期,人格发展将受到影响

孩子是否顺利渡过秩序敏感期,这关系到孩子长大后的文明素质、道德、智能状态以及安全感。

当一个孩子为了没有摆整齐的积木块焦急、为了掰成两半的面包大哭时,那是因为他认为整齐、完整是“对”的,凌乱、两半是“错”的。当孩子顺利渡过秩序敏感期后,会对事物有“对错”之分,行为自然也就有“好坏”、“正误”,孩子会意识到什么是“标准”、“正当”的,开始把行为和后果联系到一起。从这一点来讲,秩序敏感期对孩子人格健全发展的形成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秩序感影响着人一生的习惯和品行。当孩子经历秩序敏感期时,家长不妨多些耐心,帮助孩子自信独立地度过,这样也有助于孩子成长为一个尊重规则、生活有序、具有良好素质的人。

 

文:儿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