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更好地服务于全院科研人员,促进各级各类科技计划项目申报质量提升,在医院的大力支持下,由科技教育处组织专家联合开展的“手拉手科研门诊”定于每周四、周五开诊。科研门诊采取线上预约制,通知发出后,反响很好,很多临床医护人员积极参与,目前通过科研管理信息系统提交了“科研需求调研表”的已有100余人。
按照医院工作安排,5月19日、20日下午,“手拉手科研门诊”第一期分两场在学术交流中心二号会议室开诊。来自医院病理科、超声医学科、放射科、检验科、康复医学部、神经内科、输血科等学科的9位科研人员前来“面诊”,“坐诊医生”是来自医院中心实验室的专职科研专家黄新伟、王鹏飞、燕晋媛,图书馆馆员王雅楠,临床研究中心统计师周元芳、赵慧佳。专家根据提前收到的问诊需求,围绕研究方案设计、数据统计、文献检索等,提供“一对一”的个性化科研辅导。
“肝细胞性肝癌(HCC)恶性程度高、进展快,缺乏有效的预后分子标志物和药物靶点。为解决临床中遇到的问题,寻找最佳的诊疗策略,我们设计了相关的研究方案,有了大致的思路,但课题组对深入的分子机制研究经验不丰富,请专家帮助完善实验方案。”前来“就诊”的病理科王燕主任说。通过科研门诊,专家从研究的科学性、创新性等方面提出了诸多建议,特别是对研究实施的具体方法提供了指导和帮助。
放射科医师寸江平也带来了自己的“病历”。他表示,在科研的过程中,发现样本数据收集困难,跨学科相关工作开展受阻,现在有了科研专家坐诊,让他头疼的问题,得到了有效的解决。
和医生手术、治疗、下医嘱一样,科学研究也少不了专业的方法和路径。医院在开展科研管理工作中发现,虽然不少医护人员都参加过科研的方法学培训,但在实际应用层面,从研究设计、研究实施、数据分析和文章撰写投稿等各个方面仍需要个性化的支持、指导和帮助。如何找到一种切实有效的方式帮助医务人员开展科学研究,提高科研水平,从而更好地为广大病患服务,这是医院研究决定开设科研门诊的初衷,也是医院提升科技创新能力的重要举措之一。
医院将根据第一次门诊“医患”双方的反馈情况,持续优化门诊流程和面诊形式,逐步实现科研门诊的常态化开展。希望通过这种方式更好地发挥科研的引领作用,为临床治疗和基础研究转化之间构建更多的双向通道,让科研人员的成长受益,最终让患者受益。
文图:科技教育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