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血压是以血压升高为主要特点的全身性疾病,《中国居民营养与慢性病状况报告(2020 年)》显示,我国18 岁及以上居民高血压患病率为27.5%,其中18-44 岁、45-59 岁和60 岁及以上居民高血压患病率分别为13.3%、37.8%和59.2%。
膳食干预是国内外公认的高血压防治措施,对血压改善极为重要。近日,国家卫生健康委组织编制并发布了《成人高血压食养指南(2023年版)》,对高血压患者的日常食养提出了如下5 条原则和建议。
一、减钠增钾,饮食清淡
建议每人每日食盐摄入量逐步降至5g 以下;
建议增加富钾食物(如新鲜蔬菜、水果和豆类等)的摄入量;清淡饮食,少吃含高脂肪、高胆固醇的食物。
肾功能良好者可选择高钾低钠盐。肾功能不全者补钾前应咨询医生。
适当选择富含钙、镁的食物。限制膳食脂肪和胆固醇摄入量,包括油炸食品和动物内脏。少吃加工红肉制品,如培根、香肠、腊肠等。
二、合理膳食,科学食养
平衡膳食应由五大类食物组成:第一类为谷薯类,包括谷类(含全谷物)、薯类与杂豆;第二类为蔬菜和水果;第三类为动物性食物,包括畜、禽、鱼、蛋、奶;第四类为大豆类和坚果;第五类为烹调油和盐。
推荐高血压患者多吃含膳食纤维丰富的蔬果,且深色蔬菜要占到总蔬菜量的一半以上,蔬菜和水果不能相互替代;
摄入适量的谷类、薯类,其中全谷物或杂豆占谷类的1/4-1/2;
适当补充蛋白质,可多选择奶类、鱼类、大豆及其制品 作为蛋白质来源;
限制添加糖摄入;减少摄入食盐及含钠调味品(酱油、酱类、蚝油、鸡精、味精等)。
三、吃动平衡,健康体重
推荐将体重维持在健康范围内:体质指数(BMI)在18.5-23.9kg/m2(65 岁以上老年人可适当增加);男性腰围 <85cm,女性腰围<80cm。建议所有超重和肥胖高血压患者减重。控制体重,包括控制能量摄入和增加身体活动。建议非高血压人群(为降低高血压发生风险)或高血压患者(为降低血压),除日常活动外,应有每周4-7 天、每天累计30-60 分钟的中等强度身体活动。
四、戒烟限酒,心理平衡
戒烟可降低心血管疾病风险,强烈建议高血压患者戒烟。
不饮或限制饮酒。即使少量饮酒也会对健康造成不良影响。过量饮酒显著增加高血压的发病风险,且其风险随着饮酒量的增加而增加。建议高血压患者不饮酒,饮酒者尽量戒酒。
减轻精神压力,保持心理平衡。规律作息,保证充足睡眠,不熬夜。
五、监测血压,自我管理
定期监测血压,了解血压数值及达标状态,遵医嘱进行生活方式干预,坚持长期治疗,自我管理。
高血压危险因素多与不合理膳食相关,包括高钠、低钾膳食、过量饮酒等。与膳食密切相关的超重和肥胖也是高血压患病的重要危险因素,尤其是中心性肥胖,与高血压关系更为密切。膳食干预是国内外公认的高血压防治措施,对血压改善极为重要。可根据自身健康状况选择适宜的膳食模式。
得舒饮食(DASH):富含新鲜蔬菜、水果、低脂(或脱脂) 乳制品、禽肉、鱼、大豆和坚果以及全谷物,限制含糖饮料和红肉的摄入,饱和脂肪酸和胆固醇水平低,富含钾、镁、钙等矿物质、优质蛋白质和膳食纤维。
东方健康膳食模式:我国东南沿海地区居民高血压、脑卒中的风险较低,期望寿命也较高,东南沿海一带的代表性膳食统称为东方健康膳食模式。其主要特点是清淡少盐、食物多样、谷物为主,蔬菜水果充足,鱼虾等水产品丰富,奶类、豆类丰富等,并且具有较高的身体活动量。
中国心脏健康膳食(CHH-Diet):与中国城市人群普通膳食相比,本膳食模式减少钠摄入,同时减少了脂肪摄入,增加了蛋白质、碳水化合物、钾、镁、钙和膳食纤维摄入。
当然,并没有一种膳食模式适用于所有的高血压患者,需对个体进行营养评估来确定适宜的膳食方案,如果有高血压或者慢性病相关的营养问题,可至临床营养科营养门诊咨询。
整理:临床营养科 李成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