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中国心血管健康与疾病报告》(2022年)显示,中国心血管疾病患病率处于持续上升阶段,推算心血管病现患人数3.3亿,且每5例死亡中就有2例死于心血管疾病,位居我国居民死因首位。因此,心血管病防治行动位列《健康中国行动(2019—2030)》五大疾病专项行动之首。心血管健康是我们绝对不容忽视的健康问题,昆医大附二院推出“心血管健康云课堂”科普专栏,希望对广大群众及患者进行心血管健康的管理和防治等起到教育促进作用。
近年来,心衰的器械治疗已取得长足进展,为心衰患者的症状改善,生活质量提升以及生存获益提供了更多的选择和证据支持。为提高广大人民群众对心衰器械治疗的认知,本期“心血管健康云课堂”普及心衰器械治疗相关知识,由心血管内科三病区林志博士为大家介绍心衰的器械治疗知识,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什么是心衰?
心力衰竭,简称心衰,是心脏器质性病变的严重阶段。如果把人体比作一台机器,那心脏就是这台机器的发动机。当心脏发生舒张或收缩故障,泵血功能衰退,身体正常所需的血液输送无法维持,器官和组织中的血液也不能顺利回流到心脏,进而影响身体机能甚至威胁生命,这种状态就叫做心力衰竭。心力衰竭危险系数极高,属于心脏疾病的终末阶段,被称为“心脏病最后的战场”。
心衰的常见病因包括冠心病、心肌梗死、高血压、心肌病及心脏瓣膜病等。
心衰的治疗手段有哪些?
心衰的传统治疗主要依靠药物,尽管多种治疗心衰的新药面世,仍有相当数量患者疗效不佳。另一方面,终末期心衰患者虽可采用心脏移植疗法,但受限于传统观念以及心脏供体有限等原因,未能普遍开展。近年来发展起来的器械治疗(心脏再同步治疗和心肌收缩力调节器),已经成为心衰治疗中不可或缺的手段和技术。
心衰患者的器械治疗方案如何选择?
心衰患者的器械治疗主要包括两种,分别是心脏再同步治疗(CRT)和心肌收缩力调节器(CCM)。
我们正常心脏的左右两个心室能够相互配合(就像走路时的两条腿),同步跳动。然而,心衰使许多患者的左右两个心室不再“齐步走”,心脏功能也随之变得越来越差。CRT是通过在右心房、右心室及左心室内植入起搏电极导线,通过起搏的方式使得心脏按心房,左、右心室顺序收缩,解决双心室收缩不同步的问题,故而又称为双心室起搏器。CRT主要用于窦性心律,完全性左束支传导阻滞,QRS持续时间≥150ms的射血分数降低的症状性心衰患者。
然而,心衰患者中符合CRT的适应证的人群比例较低,仍有很多患者无法接受CRT治疗。而近年来治疗心衰的又一利器问世,即心肌收缩力调节器(CCM)。CCM是一种类似起搏器的植入装置,通过微创手术将其植入心脏,可以达到增强心脏收缩力,改善心衰患者心脏功能、生活质量和临床症状、减少心衰再住院率的功效。对于不符合CRT治疗,但需要器械治疗的患者可以尝试CCM治疗。
上图所示是一位慢性终末期心衰患者,植入CRTD前心脏扩大,左室内径为76mm,左室射血分数(LVEF):18%,在植入了CRTD一年后复诊扩大的心脏有所回缩,左室内径为66mm,左室射血分数(LVEF)提高到了35%。患者自觉活动后呼吸困难明显好转。
上图所示病例是一位32岁的扩张性心肌病患者,其左室射血分数(LVEF)仅为29%,在植入了心肌收缩力调节器(CCM)一个月后随访,自觉胸闷及气促等症状明显缓解,对该病例的随访还在进行中。
心衰患者经器械治疗后要注意哪些问题?
1.术后卧床1-2天,避免大幅度的上肢活动。
2.按照医生指导,继续服用药物。
3.定期随访,以保证电子装置正常工作。
4.避免强磁场环境,若需要行磁共振检查,检查前需要进行起搏器程控。
科普专家
林志,医学博士,心血管内科三病区主治医师,昆明医科大学百名中青年学术和技术骨干,云南省医学会心电生理和起搏分会委员,云南医院协会心脑同治委员会委员,云南省冠心病基础与临床研究创新团队核心成员。从事心血管内科临床工作10余年。
擅长:冠心病的介入诊疗、慢性心衰的器械治疗以及心脏起搏器植入术。
出诊时间:周一下午,周日上午。
科普专家:心血管内科三病区 林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