脊柱侧凸是脊柱三维结构的畸形,包括冠状位、矢状位和输位上的脊柱椎体排列异常。常发生于18岁以下的青少年儿童,该病已成为继肥胖症、近视之后我国儿童青少年健康的第三大“杀手”。 结合我省地处祖国边疆、经济水平相对落后、少数民族占比高的现状,目前仍有大量脊柱侧凸患儿由于未得到及时干预而发展为重度畸形,尤其是少数民族地区。
● 常见种类
1.特发性脊柱侧凸。以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多见,多在10岁以后至骨骼成熟前出现,常见于青春期女性,确切病因尚不清楚,与遗传、神经系统疾病、内分泌和代谢功能障碍、骨骼生长、生物力学、环境和生活方式等因素有关。
2.先天性脊柱侧凸。先天性脊柱侧凸是由于椎体畸形引起的脊柱纵向生长不平衡而产生的脊柱侧向弯曲, 包括椎体形成障碍、椎体分节障碍、 混合性障碍等畸形。
3.神经肌肉源性脊柱侧凸。由于神经和肌肉方面的疾病导致的肌肉力量不平衡,特别是脊柱椎旁肌左右不对称所造成的侧弯, 最常见的原因包括小儿麻痹后遗症、大脑痉挛性痛换、进行性肌肉炎缩。
4.其他原因所致脊柱侧凸。脊柱侧凸可由其他疾病导致, 包括神经纤维瘤病、马凡综合征、脊柱肿瘤、骨软骨发育不良、成骨不全等。
● 临床表现
脊柱侧凸早期无明显症状,随着生长发育及畸形进展可出现不同的症状,主要取决于病因和畸形的类型与严重程度。另外,脊柱侧凸表现出明显的家族遗传特性,若家族成员中脊柱侧凸患者,其亲属应积极进行脊柱侧凸筛查。
● 主要症状
1.躯体异常。脊柱侧凸可导致肩高不对称、躯干相对于骨盆中线的偏移、驼背、脊柱冠状面失代偿性侧弯、肋骨旋转,病情严重可导致明显的体态异常。部分患者出现非特异性背痛。
2.心肺功能损害。脊柱侧凸可造成胸廓变形、胸腔缩小,引起血管与心脏受压或心脏位置移位。病变早期有心排血量下降,活动量增加时可出现心功能代偿不全。随着畸形的加重,逐渐出现肺功能失代偿、肺组织受压及肺血管扭曲,进而发展为肺动脉高压、肺心病,甚至导致心肺功能衰竭与死亡。
3.生长受限。可出现行走能力、呼吸功能、心脏状况、营养代谢情况的进行性下降以及进食困难,严重影响生长发育及生存质量。
4.心理疾患。外观的异常会使孩子们不愿意进行正常的交往,产生自卑自闭心理,若治疗不及时甚至导致抑郁倾向、自杀观念等心理问题,危害极大。
5.其他症状。可合并其他系列疾患,包括多毛症、血管瘤、色素痣、皮下脂肪瘤和毛细血管扩张等皮肤表现,及小腿不对称,高弓足,马蹄内翻足等畸形。
● 检查诊断
家长如果发现自己的孩子有上述症状,可通过前屈试验对孩子进行筛查,若发现或怀疑脊柱侧凸,应尽早及时到医院就诊。
脊柱侧凸确诊须由专业的脊柱外科医生完成,常用的检查方法包括体格检查、X线检查、脊柱侧凸筛查仪等。临床上常将站立正位X线片显示Cobb角≥10°定义为脊柱侧凸。
一旦确诊为脊柱侧凸,应尽早及时到云南省脊柱侧弯与畸形研究中心(昆明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骨科)就诊,由本中心专业医生为患儿提供个性化治疗干预方案。早期畸形程度较轻的脊柱侧凸可通过及时干预达到良好的矫形效果,畸形进展将严重影响外观并增加矫形难度。
● 治疗方法
专业的脊柱外科医师能根据患儿年龄、脊柱侧凸类型、畸形严重程度等因素为患儿制定恰当的个体化治疗方案。针对确诊为脊柱侧凸的患者,目前已有较为系统成熟的脊柱侧凸治疗方案,包括定制支具、石膏、手术等多种有效干预方式。通常术后1周左右即可出院,术后1月左右能上班上学,术后半年可进行运动。
● 筛查意义
脊柱侧凸好发于青少年,其中最常见的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发病率为3%-4%,是危害儿童青少年健康的常见疾病之一。脊柱侧凸早期易被忽视,严重的脊柱侧凸对患者的生活质量、心理健康都会造成严重打击,治疗所产生的经济负担对家庭和社会都造成了不利影响。
《学校卫生工作条例》中明确规定,学校应当积极做好学生常见病的预防和矫治工作,脊柱弯曲异常作为危害大的常见病更应加强预防。在《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的指引下,教育系统制定开展了包括“骨健康促进”在内的“中小学健康促进行动”,预防儿童青少年的常见病和多发病,促进儿童青少年健康。
脊柱侧凸并不可怕,采取科学的方法是可以控制侧凸进展并矫正的。近年来脊柱侧凸发生率呈上升态势,通过开展脊柱侧凸筛查,能早期发现脊柱侧凸,并及时提供科学的控制和治疗手段,加强脊柱畸形的健康管理。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对保证青少年身心健康、缓解由于脊柱侧凸带来的社会及家庭负担有重要意义,因此尽早积极参加脊柱侧凸筛查尤为重要。
文:骨科
图:来自网络